帝王秘葬

作者:吴学华

  苗君儒问道:“你不是说送我到口子上吗?”

  丑蛋说道:“这里就是口子。”

  苗君儒笑道:“你没有去过那边,又怎么知道那边的路呢?”

  丑蛋说道:“是老半仙告诉我的,哦,他还告诉我,千万不要去塔林。”

  苗君儒愣了一下:“塔林?”

  丑蛋说道:“在牌坊的右边,你站在那里就能看到的。如果塔林那边有人叫你的名字,千万不要答应,更不要走过去看。”

  苗君儒微笑道:“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一并说出来吧。”

  丑蛋嗫嚅了一会儿,说道:“如果你不去那边,我可以带你去不死神泉。”

  苗君儒笑道:“你是怕我去了之后回不来?”

  丑蛋认真地点了点头,眼中有几许泪光。

  苗君儒摸了摸丑蛋的头发,说道:“傻孩子,我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比现在凶险多了,放心吧,我没事的。”

  丑蛋从脖子上摘下一串七彩贝壳,递给苗君儒,低着头说道:“我在这里等你。如果……如果你遇上他们,就把这个拿出来,能够保你一命。”

  在镇陵将军石像下休息的时候,老地耗子和虎子都说见过一个抱着婴儿的女人,如此说来,山谷里面肯定生活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苗君儒接过七彩贝壳,挂在脖子上,转身朝那根独木桥走去。

  河面宽约二十米,独木桥的长度约三十米,直径约一米,上下一般粗细,受风雨的侵蚀,树皮早已经剥落,表面浑圆滑溜。苗君儒上去之前,用脚跺了跺,感觉木质坚硬,并没有腐朽。

  河水平缓流动,看上去也不深。他走到独木桥中间时,忽然觉得河水激荡起来,低头一看,河水不知什么时候居然变得很浑浊,也起了波浪,河水拍打着岸边,哗哗作响。

  身后传来丑蛋的叫声:“不要看桥下,快点过去。”

  苗君儒收起目光,挺起胸膛向对岸走去,蓦然间心中荡起一阵奇怪的感觉,有些豪气冲天,又有些伤感,仿佛一个出征的勇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离对岸还有七八米远的时候,河水“哗啦”一阵响,劲风袭面,从河边的杂草中窜出一条巨蛇,向他扑来。

  地震的时候,不是所有的蛇都躲起来了吗?怎么还有蛇?

  苗君儒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几大步,脚下一滑,差点掉到河里。他晃了几晃稳住身形,拔出青釭剑横在面前,随时阻挡巨蛇的进攻。

  巨蛇并没有继续攻击,蛇头上下移动,像是在端详着对手。这条蛇足有水桶粗细,头部伸到桥上,高出苗君儒一两米,可绝大部分蛇身还在草丛里。蛇头的外形与蕲蛇极为相似,只是头顶有一处高高隆起,脊背上没有翅膀,却有一排背鳍,蛇牙足有四寸长,又尖又利,两个铜铃大小的眼珠放射出逼人寒光。

  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内与这么粗的蛇面对面,他完全能闻到蛇口吐出来的腥气。

  丑蛋大叫道:“苗教授,这是护桥蛟龙,不要怕它,你一害怕,它就会吃你。”

  苗君儒并不害怕,只是有些吃惊而已,这条巨蛇与他见过的蛟龙完全不同。

  一人一蛇就这样僵持着,足足有两分钟。就在苗君儒挥剑示威时,巨蛇“嗖”的一下退了回去,瞬间不见了。只有岸边的杂草不住地晃动着。

  苗君儒深吸了一口气,三两下过了独木桥,他回头去看,站在河对岸的丑蛋也不见了。在芦苇丛中,有一条隐约可见的小道。尽管小道上的荒草高过了膝盖,但仍清晰可见的脚印说明不久前有人从这里走过去,从脚印的痕迹上看,经过的不止一个人,应该有两三个,或许更多。

  丑蛋说过这边都是烂泥塘,陷下去就别想出来,所以苗君儒每走一步都很小心。他循着别人走过的脚印一脚踩下去,溅起的泥水沾了他一裤脚。

  四周很静,只有脚踩泥水发出的“扑哧”声。他用剑砍了一根芦苇杆,一手拿剑,一手握着芦苇杆敲打着面前的杂草,偶尔还用芦苇杆探探烂泥路的深浅。

  走了一段路,出现一条石块垒成的堤坝。堤坝上的石块方方正正,有人工打磨过的痕迹,石块与石块中间的接缝处,连一柄很薄的匕首都很难插进去。

  在堤坝下方的草丛中,发现了一只沾满泥水的皮靴。苗君儒记起来,李大虎的脚上穿的就是这样的一双皮靴。

  从芦苇丛中走过来的,会不会就是李大虎他们呢?他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堤坝一直朝两端延伸,不知道有多长。站在堤坝上,可望见这一片芦苇丛以及河边的桃树,再往前就有些模糊不清了。

  堤坝的另一边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路,每一块青石板都一样大小。丑蛋说的石头牌坊就在石板路的尽头。牌坊由八根正方石柱并列而成,中间两根最高,其余的六根按顺序高矮排列,两根石柱的顶上有石匾连接,中间的那块石匾最大,上面刻着“龟德安民”四个隶体大字。

  皇帝谷口那座小庙上面的牌匾是“武德昭天”,这里却是“龟德安民”。魏武帝曹操不仅是个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个颇有文采的诗人,所作的《龟虽寿》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五十六个字,字字珠玑,蕴含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这两块匾额上的文字,无论怎么看,都与曹操有着莫大的联系。

  牌坊石匾上的纹饰以及两边的两只石狮,正是汉代线雕的手法。苗君儒站在牌坊下面,一股感叹而又自强不息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曹操虽是一代枭雄,却属于很理性的人物,他能清楚地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精神却可以无限地传承下去。在当时炼丹修仙之气盛行的情况下,他能够写出这样的一首诗,无疑给陷于痴迷的世人当头棒喝。

  曹操的诗大多悲壮慷慨,震古铄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夺目光彩。

  在最右侧的那根石柱上,苗君儒又发现了导师林淼申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