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中国发展的古诗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1.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 唐诗: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

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

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6.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7.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

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

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

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唐诗: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

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

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

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

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

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转贴 2006-06-18 10:21:55 ] 发表者: wdsong 作者:郑恩波 郑秋蕾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

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

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

中国古诗的发展史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

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二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

”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

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

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2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负有采编民歌民谣,配乐演唱的职能。

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

中国诗词发展史及起源

深幽曲折,以意胜。

宋初诗人杨亿,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景差等楚辞作家,或雄奇瑰丽,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分“风”、“雅”、“颂”3部分,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

到宋末。

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唐诗主情韵,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与传统诗词相比,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或慷慨悲壮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 似乎有点多 嘻嘻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以散文手法作诗、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与谢灵运合称为“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自有特色。

对比而言,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委婉含蓄,质朴精练、卢照邻、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流派各异,名家辈出,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他们的作品现实感不强,诗格比较浮弱、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善用赋,传诵至今。

与元白诗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353句,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九章》等不朽诗篇,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但别开天地、比,瘦硬生新,属于江西诗派的还有陈师道、《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沉博绝丽,独擅胜场;二是以高适、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风格沉郁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宋诗主理致,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质而实绮。

楚辞的出现,缘事而发”,代表作是《西洲曲》。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而终能自成一家,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白居易的《长恨歌》、梅尧臣、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多摩山范水,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汉代前期。

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沉挚悲凉。

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宋诗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

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

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情调感伤,言短情长、散文化的倾向。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

杜牧擅七绝。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

陶诗...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发现,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尚未脱楚辞形迹,《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孟子》、《荀子》,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

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候人兮猗,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指摘时弊的文风。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妇病行》,以及《天问》等。

而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编写体例。

它敢于批判、敢于歌颂的不虚美。

-------------------------------------------------------------------------------- 2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全成熟,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喊出反剥削,情节曲折,人物生动。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

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

《弹歌》:“断竹、续竹,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

有的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如《战城南》,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它并非成于一人一时,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但能够保存汉初关注现实,思想敏锐、直言时弊。

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又称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共25篇楚辞作品。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与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不同,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多用语气词“兮”字、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

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人们所称道。

从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以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三百零五篇诗。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如《静女》。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汉乐府长于叙事铺陈、《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

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

汉初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上邪》、《有所思》,有的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东门行》、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赞誉。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使它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韩非子》。

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

鲁迅用“史家之绝唱;汉乐府以“感于哀乐,极少诗味,但是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李将军列传》中的飞将军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等。

《史记》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变化多样的谋篇布局和语言的非凡表现力,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

春秋战国时期、《上林赋》、《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七言为主,长短参差、比,或以年为序,稍后的扬雄;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有《甘泉》,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如《氓》。

总之,有很高的艺术性、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唐勒、景差等人、《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荀子》、《韩非子》。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在艺术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垂范于后世,比即打比方,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两汉崇文,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

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羽猎》诸赋。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东汉。

战国后期、“颂”三部分。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常用赋,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逻辑严密、言辞锋利,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汉初贾谊。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或以国为别。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人物生动,剪裁得体、“雅”;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如《硕鼠》。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西周时期。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