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总面积5400平方公里,主要处于东营市境内。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
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黄河三角洲的资料黄河三角洲,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
三角洲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
1991年时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于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丹顶鹤、白头鹤等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
另外,资源丰富的黄河三角洲,对于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大地经济价值。
内容很多,请参考百科。
黄河三角洲属于什么地貌黄河三角洲,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三角洲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1991年时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于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丹顶鹤、白头鹤等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另外,资源丰富的黄河三角洲,对于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大地经济价值.
黄河三角洲包括哪些省份黄河三角洲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区内无地带性植被类型,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土壤含盐量、潜水水位与矿化度、地貌类型的制约以及人类活动影响。
木本植物很少,以草甸景观为主体。
植物区系的特点是植被类型少、结构简单、组成单纯。
在天然植被中,以滨海盐生植被为主,占天然植被的56.5%,沼生和水生植被占天然植被的21%,灌木柽柳等占天然植被的21%,阔叶林仅占天然植被的1.5%左右。
植被群落分布为:(1)黄须菜群丛,占土壤面积的10.6%;(2)柽柳—黄须菜群丛,占土壤面积的2.2%;(3)马绊草群丛,占土壤面积的4.99%;(4)芦苇群丛,占土壤面积的5.38%;(5)一年生禾本草群丛,占土壤面积的3.59%;(6)白茅—芦苇群丛,占土壤面积的1.75%。
人工植被中以农田植被为主。
木本栽培植被仅占人工植被的4.3%左右,农田植被占人工植被的95.7%。
植被中有植物种类40多个科、110多个属、160多个种。
以禾本科、菊科草本植物最多。
在草本植物中,以多年生根茎禾草为主,尤以各种盐生植物占显著地位。
东营市土壤划分为5个土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134个土种。
其中5个土类分别是:褐土、潮土、盐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
褐土:褐土面积很小,仅2.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44%。
分布在南部高程8m以上的山前缓岗、山前倾斜地与河阶地上。
成土母质为洪积、冲击物或黄土状物质,富含石灰质。
土体深厚,土色呈褐色或棕褐色。
全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粘化层、钙积层较清晰,为A-B-C型剖面。
潮土:潮土面积37.5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4.46%。
分布在山麓平原至海拔3-4m的滨海平原上。
潮土成土母质分别为:小清河以北为黄河沉积物;小清河以南为淄河冲击物。
潮土剖面的冲击层分明,构成多种砂、壤、粘相间的不同土体构型,剖面中下部出现锈纹锈斑或豆粒状铁锰结核。
土壤结构较脆弱。
潮土全剖面有强烈的石灰反应,剖面构型为腐殖层或耕作层-心土层-氧化还原层(潮化层)-母质层。
盐土:盐土土类面积43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0.88%。
除南部外,其余地区均有盐土分布,分布区域潜水位多在1-2m,矿化度10-30g/L,局部地段大于30g/L,个别区域能达100g/L以上。
盐土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对植物生长有强烈的抑制或毒害作用。
水稻土:水稻土面积40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7%。
在三角洲内呈斑状散布于水利条件好的低平地或沿黄低洼地上。
本区的水稻土,是潮土或盐土经水耕水种后形成,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养分含量基本上达到四级养分标准,并有一粘土腰层,保肥性能好。
由于种稻历史短,土壤剖面发育还不典型,除耕作层有灰黑色腐泥河锈纹斑潴育特征外,心土层和底土层仍旧保留原母质的特性。
砂姜黑土:砂姜黑土面积63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5%。
主要分布在交接洼地或古扇间洼地中。
砂姜黑土表层土多为黄褐色重壤土,质地粘重坚硬,水热不协调,耕性差。
本区砂姜黑土的砂姜层位多分布在剖面的中下部,对作物的生长阻碍不大。
其中以厚层黄土覆盖砂姜黑土的生产性能最好,近似潮褐土。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黄河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
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
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面积逐年 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 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
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同样是三角洲,为什么在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我国著名的筑港条件不好,不利于发展海运;然后,容易决口改道,造成洪水灾害,黄河三角洲航运价值较低,水资源短缺:首先,黄河泥沙特别大,下游是地上河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工业地带或城市群的原因,致使三角洲无法建立和发展城市;其次,黄河三角洲相较于长江三角洲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