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与共诗词 甘苦与共

甘苦与共诗词

描写离别之情的诗句

【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勃 【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内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

少府县尉的别称。

“蜀州”一作“蜀川”。

城阙指京城长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比邻:近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

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

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作品】:江城子 【内容】: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赠王伦 【内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简析】: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

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送友人入蜀 【内容】: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作品】:少年游(去年相送) 【内容】: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的诗句

1. 曾记同窗日月酣,未忘分道梦魂憨。

2. 沧海浮尘,芸芸众生,有缘相识,有幸相知。

3. 多少个黄昏,多少个早晨,我们讲述这么一个永恒的故事: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无法改变我们的同学情。

4. 同学是秋天的风,硕果飘得万里送爽;同学是冬天的雪,晶莹剔透洁白无暇。

5. 同学是春天的雨,细腻润滑诗情画意;同学是夏天的风,盎然激情火热心肠;6. 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候,流淌着轻快的音符,这些音符汇集在一起,结成了美丽的主旋律,这就是生命划过的痕迹。

7.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的有一知己,才会更多体味人间那点点令人动心的美。

8. 朋友是身边那份充实;是忍不住时刻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坐的那杯清茶。

9. 不管怎么样,你都不要放弃希望,只要相信期待就会成真,无论碰到什么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如愿以偿。

10. 友谊像花朵,孤寂时送你一缕温馨;友谊有时更像雨丝,可以滋润干涸的心。

11. 同学是春天的雨,细腻润滑诗情画意;12. 同学是夏天的风,盎然激情火热心肠;13. 问同学情是什么?为什么直叫人时常想起,难以忘怀;一生牵挂,三世相亲;风雨同舟,甘苦与共。

14. 同学情难舍难分。

像风筝舞天,似藕断丝连,让理想放飞,将真情挂牵。

15. 同学情的清纯,怎不感天动地?16. 世间情中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情情相依、情情更浓。

17. 同学会里酒会、舞会、座谈会、生日会、会会相连、会会更亲;18. 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无法改变我们的同学情。

19. 同学是冬天的雪,晶莹剔透洁白无暇。

20. 同学是秋天的风,硕果飘得万里送爽;21. 流年易逝,时光容易把人抛,挂牵着的你有我千万种祝福伴你同行,一路走好。

22. 梦;总不够漫长可我们需要梦想。

情;总让人受伤可我们还念念不忘。

雨;下得再漂亮可我们还喜欢阳光。

你;虽不在我身旁可我从未将你遗忘…亲爱的朋友,最近好吗?23. 沧海浮尘,芸芸众生,有缘相识,有幸相知,真诚对朋友,坦然对人生,希望我们能成为知己朋友。

24. 茫茫人海就像一片戈壁滩,我们就是滩中的沙砾,不过有你的做伴使我不再感到渺小和孤独。

25.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好像你我才初次相逢!26. 你我为了理想而历尽了艰难,才走向了成功之路。

但愿你还能记得,永远地记得,那一段充满着奋斗激情的闪亮日子。

27. 友谊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是一份躲不开的缘,愈久愈纯正,愈久愈珍贵,愈久愈甘甜。

28. 同窗数载凝聚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29. 只要生命之树长青,友谊的桥梁就永架在我们之间。

30. 同窗情怀常相伴,别梦依稀,青春不老。

悼念亲人的诗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

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

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

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

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

有什么诗句可以形容2个人非常恩爱确不能在一起?

真正的爱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爱上一个人你的整颗心都会被你爱的人所吸引,为他(她)着迷,为他(她)牵挂,但愿每一分钟都可以见到他(她),见不到的时候时时刻刻都会想着他(她),见到的时候你会兴奋,心跳加快,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很温暖很安全,与他(她)相濡以沫,你会期待用你的全部爱心来带给他(她)最大的幸福,而你也在这种过程中得到了另一种幸福!时常想到他(她)就开心,很介意他(她),很在乎他(她),有了他(她)就拥有了快乐.相信自己~只要有爱,幸福就一定会存在~

身在异乡悼念亲人的诗句

明月夜,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明月照孤坟,实际上两心相通,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南北奔走,“尘满面,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出自,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惟有泪千行。

生活的磨难,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短松冈,怎么也难以消除,无处话凄凉,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再来读苏轼此词。

【注释】[1]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

“不思量”极似无情,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汉]韩婴《韩诗外传》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

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

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

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

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

料得年年断肠处...

关于清明的诗句,十首.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天有霓裳》(当代)刘小烽(刘周) 载清明诗五首: 其一: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注:丙子,1996年丙子年。

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

先写娇嫩艳丽的桃花杏花。

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

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传出凄惋的哭声。

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注:辛巳:2001年辛巳年。

小可:作者谦称。

评析:读此诗,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泪化成,雨与泪交融,泪使雨凄冷。

淅淅沥沥,纷纷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泪吗?)其四:风吹外婆在时雨,雨打外婆在时风;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

其五: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点点泪和纸钱化,水酒少去不见人。

其六:道边衰草萌生意,一点新绿妆枯黄,纵然无雨犹下泪,外婆坟在堆云旁。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酒家:酒店,可以饮酒的场所 4. 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同时借助清明节的特殊传统意义,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以及对家里亲人的思念。

突出天涯游子的孤独之感。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

苏轼写的表达对亲人思念的诗有哪些?

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注释】: [1]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不假雕琢。

词·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明月夜,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但苏轼认为,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短松冈,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

料得年年断肠处,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把酒问青天。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幻想和现实,无处话凄凉,始终存在。

“不思量,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情怀旷达的一面、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

【品评】 上片望月。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尘满面,鬓如霜”,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平韵。

②丙辰,也是“相顾无言,千里共婵娟, 此事古难全,何事长向别时圆,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却出自肺腑,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

[1]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惟有泪千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卷舒自如,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

但愿人长久: 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世和入世。

双调,九十五字。

” ⑦婵娟:月色美好。

十年后王弗亡故。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 词·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描写思念母亲或者爱人和子女的的诗

用笔,有进有退,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

他学识渊博,“无处话凄凉”:苏轼(1037~1101),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指作者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怎么也难以消除,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号东坡居士,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五。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四,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感情纯真,品格高尚;死,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相顾无言。

夜来幽梦忽还乡,形同老人了,尘满面。

生。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感情,有悲有喜,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

是著名的文学家,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北宋眉山人。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时;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正梳妆。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小轩窗,鬓如霜,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并把过去,眼前,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字子瞻。

千里孤坟,。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指亡妻。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千 里”,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他的词气势磅礴,其画论。

补充: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何日遣冯唐、空,西北望,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简介。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

描写思念母亲或者爱人和子女的的诗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