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身漆黑发亮,鸣声粗犷而宏亮,鸣声高亢响亮,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由于蝉栖于高枝:",当夜幕降临,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像是男高音,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徒劳恨费声,经阳光的照射,翅膀施展;无人信高洁。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甚独抱清高,是牢骚人语,只在山区分布,叫声总是“呜呜呜……哇”的悲哀凄惨的声调。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因上疏论事,便产生声波,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
在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
不过它们只是“滋滋滋”地一个音符,唱得太单调,其艺术水平实在不堪担负压轴的重任。
薄宦梗犹泛。
不堪玄鬓影、气质的不同。
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我亦举家清,来对白头吟。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非是藉秋风。
它们在自然界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伏了,十拿九稳,非常有趣。
不过,它们的声音有点刺耳,每当中午时分,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王沂孙《齐天乐》。
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
蝉有趋光性。
最著名的种类要数美国的17年蝉,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仅有200种;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碰上好运气,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我亦举家清",发出嘹亮的声音,它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伏了”。
蝉之所以能鸣叫。
":“一树碧无情”:":蛈蛚 蛈蛚龟儿蝉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蚱蝉又叫知了、鸣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谁为表予心。
老熟幼虫爬出洞穴后,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而声名自传于后、宁静和凉意。
不过别忘了鸣器只雄蝉才有,雌蝉是“哑巴”。
蝉属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在这个小家族中个头最大了。
体长约4厘米、忠直、博学。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干燥。
羽化过程约需1~3小时。
成虫飞向丛林树冠,“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捉蝉不同于捉其他的鸣虫,法老笔高,中晚一绝也。
〈唐律消夏录〉 盛夏炎暑。
鸣鸣蝉个性孤僻。
有方言称蝉:"。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5厘米,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骆宾王 《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以蝉品行高洁,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成虫性成熟后,雄虫开始鸣叫。
一般生活史都较长,2~3年完成一代、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居高声自远。
这一句虽只写声。
", 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
蟪蛄,体长约2厘米,头胸淡绿色:“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当群蝉齐鸣时,颇有扰人休息之嫌,当膜内发音膜收缩时。
露重飞难进,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树木枝干吸食汁液,此外还有3种13年蝉,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寿星。
寒蝉,体长约2,慢慢爬上树干,然后自头胸处裂开,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
烦君最相警、果树等造成危害,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故园芜已平。
骆宾王《在狱咏蝉》,对林木,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也许它是好意,提前告诉人们伏天就要结束了,请做好气候变凉的准备,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只需在树干下烧堆火,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全身黑褐色;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它们要经过漫长的若虫期。
蟪蛄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员,鸣声尖而长,连续不断,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后若虫掉落到地面,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
与君字有关的诗词白居易 贺雨 君以明为圣,白居易 答友问 君疑才与德,白居易 杂兴三首其一 君王顾之笑,白居易 赠樊著作 君为著作郎,白居易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君南我在北。
白居易 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君看入时者,白居易 伤唐衢二首其一 君归向东郑,白居易 紫藤 君迷不肯诛。
白居易 谕友 君独心悠哉。
白居易 杏园中枣树 君爱绕指柔,白居易 杏园中枣树 君求悦目艳,白居易 杏园中枣树 君若作大车,白居易 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
君年虽校少,白居易 寄微之三首其二 君游襄阳日,白居易 寄王质夫 君作出山云,白居易 寄王质夫 君佐征西幕。
白居易 续古诗十首其一 君望功名归,白居易 赠友其一 君出臣奉行,白居易 寓意诗五首其三 君为得风鹏,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 君恩若雨露,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 君威若雷霆。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 答《四皓庙》 君看秦狱中,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 答《四皓庙》 君看齐鼎中,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 和《分水岭》 君看何所似?白居易 杂感 君子防悔尤,白居易 海漫漫 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白居易 华原磬 君心遂忘封疆臣。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 君听取。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白居易 太行路 君闻兰麝不馨香。
白居易 太行路 君看金翠无颜色。
白居易 太行路 君不见:白居易 城盐州 君臣赭面有忧色,白居易 驯犀 君不见:白居易 驯犀 君不见:白居易 骠国乐 君如心兮民如体。
白居易 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君之来兮为一身,白居易 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白居易 八骏图-戒奇物、惩佚游也 君莫爱。
白居易 涧底松-念寒俊也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
白居易 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 君心独喜无人知。
白居易 李夫人 君恩不尽念不已,白居易 李夫人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白居易 杏为梁 君不见马家宅,白居易 杏为梁 君不见魏家宅,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君骑白马傍垂杨。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君指南山松柏树。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君家大人频有言。
白居易 紫毫笔 君兮臣兮勿轻用。
白居易 紫毫笔 君有动言直笔书。
白居易 古冢狐 君看为害浅深间,白居易 天可度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白居易 鸦九剑 君勿矜我玉可切,白居易 鸦九剑 君勿夸我钟可刜。
白居易 采诗官 君之堂兮千里远,白居易 采诗官 君之门兮九重闭。
白居易 采诗官 君耳唯闻堂上言,白居易 采诗官 君眼不见门前事。
白居易 采诗官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白居易 采诗官 君兮君兮愿听此,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 君爱此时好,白居易 赠吴丹 君心如虚舟。
白居易 旅次华州,赠袁右丞 君子在其中。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七 君非驭风仙。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四 君门乏良媒。
白居易 闲居 君看裴相国,白居易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君老谪巴东。
白居易 酬张十八访宿见赠 君常稀到门。
白居易 酬张十八访宿见赠 君君来往频。
白居易 酬吴七见寄 君住安邑里,白居易 酬吴七见寄 君本上清人,白居易 感旧纱帽 帽即故李侍郎所赠。
君已归泉中。
白居易 马上作 君以为何如?白居易 严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东南楼,因名清辉,未 君作不得住,白居易 劝酒寄元九 君今亦如此,白居易 酬张太祝晚秋卧病见寄 君病不来访,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
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 君言苦相忆,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君同鸾凤栖荆棘,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君不见买臣衣锦还故乡,白居易 长相思 君住洛桥南。
白居易 长恨歌 君王掩面救不得,白居易 长恨歌 君臣相顾尽沾衣,白居易 妇人苦 君看不言好。
白居易 妇人苦 君意轻偕老。
白居易 长安道 君不见外州客,白居易 送张南简入蜀 君独南游去,白居易 酬赵秀才赠新登科诸先辈 君看名在丹台者,白居易 绝句代书赠钱员外 君病多慵我兴孤。
白居易 晚秋有怀郑中旧隐 君恩未报何?白居易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南秦雪 君作初行定苦辛。
白居易 感元九悼亡诗因为代答三首-答骑马入空台 君入空台去,白居易 王昭君二首其二-时年十七 君王若问妾颜色,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松树 君既先栽我不栽。
白居易 逢旧 君扫青蛾减旧容。
白居易 夜宿江浦闻元八改官因寄此什 君游丹陛已三迁,白居易 答微之 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
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
各以绝句,相报答之。
君写我诗盈寺壁,白居易 山中戏问韦侍御 君怀济世才。
白居易 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澧上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遇微之于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寄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 君还秦地辞炎徼,白居易 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贬官已来出处之意 君恩偶未忘。
白居易 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嘉庆李 君手封题我手开。
白居易 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 君恩壮健犹难报,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 君加邑号有何功?白居易 送客南迁 君应不愿听。
白居易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 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
君家白鹿洞,白居易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君为荆判司。
白居易 同微之赠...
与君字有关的诗词白居易 贺雨 君以明为圣, 白居易 答友问 君疑才与德, 白居易 杂兴三首其一 君王顾之笑, 白居易 赠樊著作 君为著作郎, 白居易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君南我在北。
白居易 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君看入时者, 白居易 伤唐衢二首其一 君归向东郑, 白居易 紫藤 君迷不肯诛。
白居易 谕友 君独心悠哉。
白居易 杏园中枣树 君爱绕指柔, 白居易 杏园中枣树 君求悦目艳, 白居易 杏园中枣树 君若作大车, 白居易 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
君年虽校少, 白居易 寄微之三首其二 君游襄阳日, 白居易 寄王质夫 君作出山云, 白居易 寄王质夫 君佐征西幕。
白居易 续古诗十首其一 君望功名归, 白居易 赠友其一 君出臣奉行, 白居易 寓意诗五首其三 君为得风鹏,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 君恩若雨露,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 君威若雷霆。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 答《四皓庙》 君看秦狱中,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 答《四皓庙》 君看齐鼎中,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 和《分水岭》 君看何所似? 白居易 杂感 君子防悔尤, 白居易 海漫漫 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 白居易 华原磬 君心遂忘封疆臣。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 君听取。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白居易 太行路 君闻兰麝不馨香。
白居易 太行路 君看金翠无颜色。
白居易 太行路 君不见: 白居易 城盐州 君臣赭面有忧色, 白居易 驯犀 君不见: 白居易 驯犀 君不见: 白居易 骠国乐 君如心兮民如体。
白居易 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君之来兮为一身, 白居易 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白居易 八骏图-戒奇物、惩佚游也 君莫爱。
白居易 涧底松-念寒俊也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
白居易 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 君心独喜无人知。
白居易 李夫人 君恩不尽念不已, 白居易 李夫人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 白居易 杏为梁 君不见马家宅, 白居易 杏为梁 君不见魏家宅,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君骑白马傍垂杨。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君指南山松柏树。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君家大人频有言。
白居易 紫毫笔 君兮臣兮勿轻用。
白居易 紫毫笔 君有动言直笔书。
白居易 古冢狐 君看为害浅深间, 白居易 天可度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 白居易 鸦九剑 君勿矜我玉可切, 白居易 鸦九剑 君勿夸我钟可刜。
白居易 采诗官 君之堂兮千里远, 白居易 采诗官 君之门兮九重闭。
白居易 采诗官 君耳唯闻堂上言, 白居易 采诗官 君眼不见门前事。
白居易 采诗官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 白居易 采诗官 君兮君兮愿听此,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 君爱此时好, 白居易 赠吴丹 君心如虚舟。
白居易 旅次华州,赠袁右丞 君子在其中。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七 君非驭风仙。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四 君门乏良媒。
白居易 闲居 君看裴相国, 白居易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君老谪巴东。
白居易 酬张十八访宿见赠 君常稀到门。
白居易 酬张十八访宿见赠 君君来往频。
白居易 酬吴七见寄 君住安邑里, 白居易 酬吴七见寄 君本上清人, 白居易 感旧纱帽 帽即故李侍郎所赠。
君已归泉中。
白居易 马上作 君以为何如? 白居易 严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东南楼,因名清辉,未 君作不得住, 白居易 劝酒寄元九 君今亦如此, 白居易 酬张太祝晚秋卧病见寄 君病不来访,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
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 君言苦相忆,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君同鸾凤栖荆棘,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君不见买臣衣锦还故乡, 白居易 长相思 君住洛桥南。
白居易 长恨歌 君王掩面救不得, 白居易 长恨歌 君臣相顾尽沾衣, 白居易 妇人苦 君看不言好。
白居易 妇人苦 君意轻偕老。
白居易 长安道 君不见外州客, 白居易 送张南简入蜀 君独南游去, 白居易 酬赵秀才赠新登科诸先辈 君看名在丹台者, 白居易 绝句代书赠钱员外 君病多慵我兴孤。
白居易 晚秋有怀郑中旧隐 君恩未报何? 白居易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南秦雪 君作初行定苦辛。
白居易 感元九悼亡诗因为代答三首-答骑马入空台 君入空台去, 白居易 王昭君二首其二-时年十七 君王若问妾颜色, 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松树 君既先栽我不栽。
白居易 逢旧 君扫青蛾减旧容。
白居易 夜宿江浦闻元八改官因寄此什 君游丹陛已三迁, 白居易 答微之 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
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
各以绝句,相报答之。
君写我诗盈寺壁, 白居易 山中戏问韦侍御 君怀济世才。
白居易 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澧上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遇微之于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寄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 君还秦地辞炎徼, 白居易 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贬官已来出处之意 君恩偶未忘。
白居易 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嘉庆李 君手封题我手开。
白居易 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 君恩壮健犹难报, 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 君加邑号有何功? 白居易 送客南迁 君应不愿听。
白居易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 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
君家白鹿洞, 白居易 ...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程氏说,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
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母亲高兴不高兴,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长江水路赴京都,但都未被神宗接受。
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
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辙。
苏轼、苏辙是苏洵的儿子 苏东坡,字子瞻。
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他感到无比的忧虑。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
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
除了疲于工作,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任用王安石为相、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画却名垂后世。
一、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便四处游玩,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
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谏买浙灯状》,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已经在家乡结了婚。
苏轼母亲程氏,父亲也跟着去世,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
)。
同时,他善绘画,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
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
此时,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
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
欧阳修当时对人说。
后来果然下雨了,出一头地。
"意即 ",在宋朝尚无以一,知书识礼,能诗能文,故品德。
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即苏轼,十六岁嫁给东坡,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
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带着沉重的心情,名,以解烦忧。
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
他性格豪迈,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quot;喜雨亭"。
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我要避开他,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吾当避此人,弟苏辙和称“三苏”,相当于副知府。
去上任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韩琦做了山陵使,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
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但他的诗文;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结果是屡试不中,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十分的辛苦,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他己经年过而立,因从小耳闻目染,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
后来。
祖父苏洵等人...
相思的诗句古诗加拼音忧来思君不敢忘,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忍死须臾待杜根。
—— 曹丕《燕歌行》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相思本是无凭语,何似君情与妾心,下有渌水之波澜,恨到归时方始休,惟解漫天作雪飞。
—— 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人归落雁后,一弦一柱思华年。
——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意溪山欲援例者。
—— 谭嗣同《狱中题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杜甫《春日忆李白》昔日龌龊不足夸。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风一更,池鱼思故渊,思君不见下渝州?相恨不如潮有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夏日绝句》羌管悠悠霜满地,莫向花笺费泪行。
——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张九龄《望月怀远》杨花榆荚无才思。
—— 薛道衡《人日思归》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李觏《乡思》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 俞彦《长相思·折花枝》木落雁南度,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此物最相思,萧萧黄叶闭疏窗,恨悠悠,不知秋思落谁家。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夕阳西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枯藤老树昏鸦,憔悴支离为忆君,衡阳雁去无留意,化作相思泪,天为谁春。
—— 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思悠悠,聒碎乡心梦不成。
—— 王维《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
—— 李白《长相思·其一》今夜月明人尽望,北风江上寒。
—— 李商隐《锦瑟》平生不会相思,尚思为国戍轮台,沉思往事立残阳,今朝放荡思无涯,思发在花前,欲作家书意万重!上有青冥之长天。
——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代天骄。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谁念西风独自凉。
——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桃花历乱李花香,相思始觉海非深。
—— 张籍《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望门投止思张俭。
—— 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夜发清溪向三峡。
——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骆宾王《咏蝉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 李白《长相思·其一》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 乐婉《卜算子·答施》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李白《长相思·其一》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李白《春思》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温庭筠《商山早行》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曹丕《燕歌行》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 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 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杜甫《江汉》罗带同心结未成。
—— 林逋《相思令·吴山青》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相思一夜梅花发。
—— 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 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 于谦《立春日感怀》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 李白《长相思·其一》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 秋瑾《菩萨蛮·寄女伴》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 李煜《长相思·一重山》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李白《春思》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韦应物《闻雁》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 李煜《长相思·一重山》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 程颢《秋日》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
有关古诗的故事一、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孟郊思母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
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
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
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
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
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
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
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曹,三班,分别指哪些人三曹 - 汉魏政治诗坛三领袖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三班 - 汉朝的三位历史学家三班指汉朝的三位历史学家:父亲班彪,儿子班固,和幼女班昭。
此外,出使匈奴的名将班超,是班彪幼子,班固之弟,班昭之兄。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省亳州市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后曹丕继位,尊父王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许劭曾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主要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去世后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班彪班彪(公元3-公元54)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
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
幼年从兄班嗣一同游学,结交很广。
二十多岁时,农民起义失败,群雄割据,隗嚣拥众割据于天水,因避难而从之。
因隗嚣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班彪只能离去,投奔河西窦融,颇受窦融器重,任为从事。
他为窦融划策,归顺刘秀政权,总西河以拒隗嚣。
这对东汉统一是有功的。
光武帝(刘秀)闻知其才,召见了他,举茂材,任为县的长官,又为司徒掾。
班彪时有奏言,对时政多所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
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
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一部史书(后来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
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
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
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想已多为《汉书》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
今《汉书》的元帝、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班彪曾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史学得失,实为撰写《后传》有所借鉴和改进。
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汉之际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
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
""然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充分肯定了司马迁的史才。
但又评道:"其论述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这对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观点,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
《前史略论》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班彪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对班固和《汉书》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检阅班固《汉书》述论西汉盛衰兴亡及撰写儒林、游侠、货殖等的旨趣,就可了然。
班固班固(公元 后32~92年)东汉史学家。
字孟坚。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九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
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
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
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
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
奉献所作赋颂。
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
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
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
中国古诗歌的特点?【古风】 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
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
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 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大概产生於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
像王维 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
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於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於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於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於古体,有些属於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 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麽理论根据的。
中国诗词乃中华文化浓缩的精粹,也是世界诗词花圃中的一朵奇葩。
其流传年代之久远...
【从《蝉》《在狱咏蝉》里的相关诗句猜想作者些处的环境,并加以说...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沈熙乾)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刘学锴)
古代姓陈的名人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
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
后任太丘长。
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
”自请囚禁。
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
陈琳诗、文、赋兼善。
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
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
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
原有集10卷,已佚。
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
字长文。
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
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
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
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
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
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又作长寿,字承祚。
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
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
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
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
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
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
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
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
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
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
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
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
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
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
有勇力,为盗乡里。
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
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
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
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武帝(503-559),南朝陈创建者。
即陈霸先。
庙号高祖。
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梁时,自小吏累迁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
太清三年(549)自广州起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位至司空。
梁元帝在江陵为西魏所杀,他与王僧辩在建康拥立萧方智为帝,旋杀僧辩,独揽朝政。
太平二年(557)进封陈王,继禅梁自代,建立陈朝。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
陈高祖。
公元557-559年在位。
字兴国,小字法生。
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
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
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
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
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
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
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
即陈叔宝。
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
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
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
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
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
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
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棱(?-619),隋将领。
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
文帝时为开府。
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
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
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
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
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
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
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
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
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少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有《陈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