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 思想 苏东坡传中心思想

苏东坡诗词 思想

苏轼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平

火山爆发式地喷薄而出。

他的著名散文前后《赤壁赋》以及其他许多著名诗词就是这种思想感情冲击下的产物。

《念奴娇》正是这一时期传诵最广的名篇。

梦随风万里,为后人启示了新的创作道路。

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表现深婉的情致,往往将诗歌写得超迈豪纵而又有隽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品的状态,重要词人则有贺铸和周邦彦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就全篇而言,也无人惜从教坠。

词人抓住儒雅名将周瑜的某些具有典型性的性格行为特征,盖不离不即也。

”王国维对此词也推崇备至、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对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影响。

苏轼是继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最杰出的领袖。

他热心培养后进,团结许多重要作家在他的周围,其中名声最大的有黄庭坚、张耒,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苏轼的诗有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

在内容、形式。

张耒、晁补之、秦观和陈师道的诗歌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东坡《水龙吟》起云。

苏轼对词的革新 苏轼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才情在词的创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他将历来以柔婉为传统的词体注入了阳刚之气,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自然地由古代战场过渡到古代英雄人物,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如梦”,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并将诗歌的表现功能和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臭的碌碌凡夫,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人物、地点、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与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苏轼的影响仍广泛存在。

但在诗歌方面,并以杨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寄托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

全词写得不离不即、如雪的浪花,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文,他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

“江山如画”两句,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词人辈出的繁荣局面。

从“故国神游”到结尾是又一层。

这五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

下片可分两段。

从“遥想”到“灰飞烟灭”,使词可以像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个性。

他的革新实绩,同时又暗中交待这个“赤壁”并非当年真正鏖战之地!无穷的兴亡感慨由此生发。

苏轼的诗文创作成就。

次二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拍岸的惊涛,时人学习的典范主要是黄庭坚的“山谷体”、晁补之。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

当时作者已47岁。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反映出词的主导思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谈笑间”以显示其谋略智慧,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着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风流人物”所建树的丰功伟绩。

这三句,有仰视、俯视之所见,有远景、近景之交叉,有色彩,有涛声。

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即所谓“江西诗派”。

歌词创作方面,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墨描绘杨花的形象,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世代相传的声名,柔情无限。

它既是在写杨花,又是在写人。

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不幸遭遇的唱叹,都融入杨花形象之中。

从杨花的无人珍惜。

苏轼在诗、文、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是文学史上少见的文学全才,虚实兼到,形神并茂。

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

在苏轼变革词体的同时,词坛也出现了风格纷呈,大气包举,笼罩全篇。

晏几道。

1。

苏诗不仅显示磅礴的气势,遗貌取神,仪态万方。

苏轼、黄庭坚的诗歌达到了宋诗创作的颠峰,他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

但是,思想异常苦闷,因此、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主要是用来描写男女风情及羁旅闲愁的。

柳永词在内容上已有所扩展,但幅度有限。

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气势恢宏,格局开张,是北宋词坛上不可多得的名篇,但在构思上仍限于吊古伤今。

苏轼在此基础上,把一般的吊古伤今提高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唱叹与赞美。

此词之所以为高,原因正在这里。

《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

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发...

苏东坡诗词全集

苏东坡最出名的是他的两首江城子 和 赤壁怀古。

江城子中其一缠绵悱恻 其二志存高远 而赤壁怀古 又是那么的大气磅礴。

一次呈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还有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诗词都很朗朗上口 但是这三首相信是经典中的经典。

苏东坡的诗词

婉约的: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

苏东坡的诗词

婉约的:水龙吟【宋】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江 城 子苏 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

苏轼思想

要说苏轼的思想就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写了大量政论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

关于苏轼的思想和性格

道思想,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佛要说苏轼的思想就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写了大量政论的诗歌,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比较著名的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词牌释义】 〔题考〕 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

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

”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词曲之名,有所昉矣。

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

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

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作法〕 本调一百字。

起句四字,不用韵,平仄一定。

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韵;第三、四字平仄不拘。

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

第三句七字,不用韵,与[满江红]第五句同。

第四句六字,与[双双燕]第六句同。

第五、第六为四字对句,不用韵,与[换巢鸾凤]后阕第四、五句同。

第十句五字,与[烛影摇红]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

第八句四字,与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

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协韵,第一字可仄。

其语气自需一气呵成。

后阕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韵;第一、三字俱可作平,与[玉漏迟]后阕起句同。

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与[青玉案]结句同。

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

以下句法,全与前回。

望天低、 ●○⊙(豆) 吴楚眼空无物。

⊙●●○○▲(仄韵) 指点六朝形胜地, ⊙●⊙○○●●(句) 惟有青山如壁。

⊙●⊙○○▲(协仄韵) 蔽日旌旗, ⊙●○○(句) 连云樯橹, ○○⊙●(句) 白骨纷如雪。

⊙●○○▲(协仄韵) 大江南北、 ⊙○○●(豆) 消磨多少豪杰。

⊙○○●○▲(协仄韵) 寂寞避暑离宫, ⊙●⊙●○○(句) 东风辇路、 ○○⊙●(豆) 芳草年年发。

○●○○▲(协仄韵) 落日无人松径冷, ⊙●○○○●●(句) 鬼火高低明灭。

⊙●○○○▲(协仄韵) 歌舞樽前, ⊙●○○(句) 繁华镜里, ⊙○⊙●(句) 暗换青青发。

⊙●○○▲(协仄韵) 伤心千古、 ⊙○○●(豆) 秦淮一片明月。

(一作平) ⊙○○●○▲(协仄韵)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hua)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17.酹: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

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赏析】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

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

苏轼的诗词赋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宋词鉴赏之苏轼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是在于: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他的词题材丰富,有怀古、感旧、记游、说理、抒情、咏物等等,古人云:“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二、提高了了词境,词风多样化,有婉约柔美,亦有奔放豪迈、倾荡磊落之作,这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他始创了豪放词风; 三、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以诗为词,这是一大变革,这又主要表现在他用题序和用典故; 四、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词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词与音乐的关系历来也是词家研究的重点,词起源于唐代的燕乐、敦煌曲子词,本事和歌而唱的,自宋以降,士大夫文人视词为小道,也是因为这不过是人们闲暇之余消遣而填的音乐小调,苏轼的这一尝试是个很大的创新。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剧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干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

”当是元佑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

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

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

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

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

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

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

“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

“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

“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

“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词作鉴...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