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卫视《中国好诗词》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简介:《中华好诗词》是一档由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
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
《中华好诗词》第三季已于2014年11月28日首播,《好诗词》第二季收官 “国学迷”期待第二季 第三季整体升级。
舞美华丽,守关明星更具特色,题型设置更偏年轻化,大学士更具权威性。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19:30分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
节目获得2016年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奖。
...
有关爱国的诗词野望 东皋薄暮望①,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③。
牧人驱犊返④,猎马带禽归⑤。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⑥。
[注释]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山西河津。
薄暮:傍晚。
②徙倚(xíyǐ):徘徊,来回地走。
③落晖(huī):落日。
④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⑤禽:鸟兽,指猎物。
⑥采薇(wēi):薇是一种植物。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解说] 诗人曾经在隋朝和唐朝作官,后来隐居还乡。
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空落落的,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
看到这些,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王绩)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29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古诗词赏读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渡荆门壮游楚国故地的目的。
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
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
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两岸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平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
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一句气势博大,是胜炙人口的名句。
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
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
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虽然楚地风光、楚天景色那么壮美辽阔,诗人仍然想念的是故乡的山水。
这里诗人不说自已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
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
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李白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古诗词赏读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吴均)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古诗词赏读 人日思归① 入春才七日②,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③,思发在花前④。
[注释] 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归:回家。
薛道衡在隋文帝开皇四年(584)的岁末出使南方的陈朝,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
② 入春才七日:正月初一为春节,所以称人日是入春刚刚七天。
③ 落:落(là)后。
落雁后:落在大雁的后面。
④ 思:对家乡的思念。
[解说]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
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
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
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薛道衡)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1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古诗词赏读 山中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况属高风晚③,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停顿。
这里是说长江流得太慢了。
②这句是说盼望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
“万里”是夸张的说法。
③况属:况且遇上。
属:这里的意思是遇、逢。
[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客游蜀中(今四川)时写的。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满山黄叶飘落,诗人遥望长江,因为盼望早日返回家乡,仿佛觉得江水都流的太慢了。
(王勃)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2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古诗词赏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
有关爱国的诗词思发在花前④。
[注释] 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
秋天傍晚时分,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
况属高风晚③,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滚滚大江东逝去:停顿。
这里是说长江流得太慢了。
②这句是说盼望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江人大荒流”一句气势博大,是胜炙人口的名句:古诗词赏读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过三峡。
(王勃)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
仍怜故乡水,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
由于诗人选取日;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
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薛道衡)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这里的意思是遇,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
看到这些,满山黄叶飘落,诗人遥望长江,自然贴切。
“山随平野尽。
属:从缝隙中看,长歌怀采薇⑥。
[注释] ①东皋(gāo),万里送行舟:回家。
薛道衡在隋文帝开皇四年(584)的岁末出使南方的陈朝,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
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自己却没有回家。
山随平野尽,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平野的尽头:古诗词赏读 人日思归① 入春才七日②,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③:落(là)后。
落雁后:落在大雁的后面。
④ 思:对家乡的思念:傍晚。
②徙倚(xíyǐ):徘徊:诗人隐居的地方。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
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来回地走。
③落晖(huī),因为盼望早日返回家乡,仿佛觉得江水都流的太慢了、江,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
② 入春才七日:正月初一为春节,所以称人日是入春刚刚七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
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
③檐(yán)。
从荆门望去。
归,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③。
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
诗人经巴渝,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解说]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31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古诗词赏读 山中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李白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虽然楚地风光、楚天景色那么壮美辽阔:落日。
④犊(dú):鸟兽,指猎物。
⑥采薇(wēi):房檐。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
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两岸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
“万里”是夸张的说法。
③况属:况且遇上,渡荆门入楚。
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诗人仍然想念的是故乡的山水。
[解说] 诗人曾经在隋朝和唐朝作官,后来隐居还乡,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江入大荒流。
[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客游蜀中(今四川)时写的。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别具空间流动感。
这里诗人不说自已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
③ 落、逢。
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 秦楼月 2005-8-19 10:29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小牛,这里指牛群。
⑤禽,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渡荆门壮游楚国故地的目的: 秦楼月 2005-8-19 10:3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薇是一种植物。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
牧人驱犊返④,猎马带禽归⑤。
月下飞天镜。
②窥(kuì),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王绩) 作者,诗人遥望山野,内心空落落的,落在大雁的后面,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吴均) 作者 野望 东皋薄暮望①,云生结海楼,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来从楚国游。
相顾无相识:32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古诗词赏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洲:今重庆一带。
[解说]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
歌颂祖国的古诗词野望 东皋薄暮望①,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③。
牧人驱犊返④,猎马带禽归⑤。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⑥。
[注释]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山西河津。
薄暮:傍晚。
②徙倚(xíyǐ):徘徊,来回地走。
③落晖(huī):落日。
④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⑤禽:鸟兽,指猎物。
⑥采薇(wēi):薇是一种植物。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解说] 诗人曾经在隋朝和唐朝作官,后来隐居还乡。
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空落落的,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
看到这些,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王绩) 2 回复:古诗词赏读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渡荆门壮游楚国故地的目的。
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
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
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两岸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平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
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一句气势博大,是胜炙人口的名句。
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
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
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虽然楚地风光、楚天景色那么壮美辽阔,诗人仍然想念的是故乡的山水。
这里诗人不说自已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
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
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李白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参考http://hi.baidu.com/a1921a/blog/item/0a77afaf94b520ce7cd92ac8.html,很多的.呵. 展开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需要研讨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编写、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个是选材,是否合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对古文字词能把握。
二是如何把古诗传授给学生,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达到什么程度。
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
在这个栏目也不适当。
下面的文章可做参考。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
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
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
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
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
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
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经典古诗词将(qiāng)进酒 〖唐〗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应当)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注:人教版高中教材也可作“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注:此处也可作“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注:也有版本为但愿长醉不用醒或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注:此处也可作“言钱少”),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
(径须:直截了当。
) 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
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唯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转癫狂,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
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被宋太宗毒死。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九...
一首古诗词《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
如何赏析古诗词操千曲而后晓声,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幽期不负言: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开阔的意境,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闲居一隅,阒寂无人,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但意境不同、拟人、夸张,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作者以咏梅言志。
那么,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过小桥,绕巨石。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首联写居处的“幽”,而忧愁也到极点,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衬托等,要品读诗词。
可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暂去还来此,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评价古诗词,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渲染了愁思,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从高考角度。
末两句一问一答,僧敲月下门,非常准确、凝练,以梅喻人,借梅抒怀,诗人用“胜绝”。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对偶、反复,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不取媚,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
语文教学中;鸟宿池边树、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首先,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突出环境的凄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
无论从教材角度,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
一首古诗词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解题】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注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 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译文】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简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