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的诗词画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竹里馆的诗词画

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的诗意是什么?

1、诗意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2、《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注释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 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4、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5、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

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

竹里馆赏析

竹里馆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基本信息 《竹里馆》诗意画 【作品名称】《竹里馆》[1]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王维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竹里馆 唐 王维①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 是 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3]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

竹里馆 王维

【原文】 竹里馆 王维 (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八啸;可"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 / 十八啸十"通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体裁】 古诗 五言绝句 [编辑本段]【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

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

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编辑本段]【拼音】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tán qín fù cháng xiào 。

独 坐 幽 篁 里 , 弹 琴 复 长 啸 。

shēn lín rén bù zhī ,míng yuè lái xiāng zhào 。

深 林 人 不 知 , 明 月 来 相 照 。

[编辑本段]【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编辑本段]【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编辑本段]【英文赏析】 Seated alone by shadowy bamboos, I strum my lyre and laugh aloud; None knows that I am here, deep in the woods; Only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编辑本段]【鉴赏】(一)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古代描写山的诗词

.《江上望皖公山》 李白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

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此地。

2.《咏江郎山》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 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 撑持天地与人看。

3.《题天柱峰》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王勃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王勃 【春园】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王勃 【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王勃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

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 【别人四首】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王勃 【赠李十四四首】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王勃 【早春野望】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王勃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 【寒夜思友三首】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王勃 【始平晚息】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王勃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王勃 【普安建阴题壁】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董思恭 【咏李(一作太宗诗)】 盘根植瀛渚,交干横倚天。

舒华光四海,卷叶荫山川。

于季子 【咏项羽】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陈子昂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望苑长为客,商山遂不归。

谁怜北陵井,未息汉阴机。

张说 【又(一本此首同前第一首为二首)】 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时闲。

不酌他乡酒,惟堪对楚山。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赵冬曦 【和张燕公耗磨日饮(一作张说诗)】 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朝闲。

不酌他乡酒,无堪对楚山。

卢僎 【题殿前桂叶】 桂树生南海,芳香隔楚山。

今朝天上见,疑是月中攀。

蔡隐丘 【石桥琪树】 山上天将近,人间路渐遥。

谁当云里见,知欲渡仙桥。

周瑀 【临川山行】 朝见青山雪,暮见青山云。

云山无断绝,秋思日纷纷。

沈如筠 【寄天台司马道士】 河洲花艳爚,庭树光彩蒨。

白云天台山,可思不可见。

王泠然 【句】 陈兵剑阁山将动,饮马珠江水不流。

(咏八阵图送人)孙逖 【句】 野烟出炉上,山花落镜中。

(《庐山》。

见《诗式》)崔国辅 【渭水西别李仑】 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

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王维 【辋川集·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王维 【辋川集·斤竹岭】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王维 【辋川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 【辋川集·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王维 【辋川集·茱萸沜】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王维 【辋川集·宫槐陌】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王维 【辋川集·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王维 【辋川集·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王维 【赠韦穆十八】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

王维 【送别(一作山中送别,一作送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 【别辋川别业】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

关于明月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三)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月夜》 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试以《竹里馆》《鹿柴》为例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禅”所表...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幽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远离尘世嘈杂,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体,浑如天籁全诗总共四句,表面看来,平平无奇.诗中写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幽”、“深”、“明”三个形容词,也普通寻常,毫无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随手写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功夫去刻画、涂饰.诗中写人,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既未绘其漫弹舒啸之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亦没花任何笔墨来描状.营造了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诗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如此超然.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忘却世情、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而后命笔成篇的.诗人写这首诗,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与心会,意与景和.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境界顿出. 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有哪些

杂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少年行 王维 送别 王维红豆 王维 鹿柴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竹里馆 王维 送别 王维观猎 王维 出塞作 王维 使至塞上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哭孟浩然 王维 菩提寺私成口号 王维 孟城坳 王维 文杏馆 王维 木兰柴 王维栾家獭 王维 欹湖 王维漆园 王维 酬张少府 王维 归嵩山作 王维 过香积寺 王维 汉江临眺 王wei

关于节日的诗词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

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

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诗词--节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词--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励志 古风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叶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杂诗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