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古诗词 西江月

西江月 古诗词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解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夜晚,我来到了江西的黄沙岭。

走在黄沙岭的路上,只见月光十分的明亮,我便抬起头仰望天空,感受着微风给我带来的美好感觉。

停在枝头上的鸟儿都被我的脚步声惊醒了,纷纷从树枝上扑棱棱地飞起,引起树枝摇曳。

这棵小树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风中甩动着她那飘逸的长发,真是美极了!在这明月高照的夜晚,微风吹拂,传来了阵阵蝉鸣声,如同一个乐团演奏出了一首首悠扬,高亢的乐曲。

清风姑娘千里迢迢地送来了一股浓浓的稻花香味,我使劲地嗅了几口,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我隐隐约约听到前面草丛中传来的一阵若有若无的蛙叫声,使我觉得他们仿佛在争说着丰年。

我翘首遥望远方,只见天边只有七八颗星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好象在朝我眨眼睛呢!这时,我感到凉风习习,衣服欲湿未湿,原来,这里已经飘起雨点了,还好雨不算很大,很舒服。

我记得,从前我熟悉的一家建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现在却要七转八绕、过很多小桥之后才忽然见到。

西江月的古诗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

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

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

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

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

○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只听见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意思是一片蛙声伴着阵阵稻花香,预示丰收在望。

听取:听到。

一片:连成一体,到处都是。

○蛙声本无意,却认为仿佛有心在预报丰年,寓情于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上阕着重描绘晴朗的夏夜农村田野的景物。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下了一阵零星小雨。

七八个星:状写天空月明星稀情景,星星只有数得出的不多几个。

天外:天边。

两三点雨:状写阵雨稀疏,只感觉到不多几点。

○两句写雨,是夏夜阵雨将临的独特景象。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道路转过溪头。

社林旁边一座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旧时:过了时的,当年的。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作社。

见:同“现”,出现。

○作者因阵雨将临急于赶路,忽然路边看到茅店可以避一避,心情为之坦然。

下阕写作者阵雨来临之前赶路的情景。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

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

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似乎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落在山前。

我加快了赶路的脚步。

真巧,社林边一座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简析】 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

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

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

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

“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

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

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这一词牌,上下两阕句式相同。

第一句无韵,第二、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

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

但是,《西江月》却是最流行的曲调。

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在变化中显出稳定。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丰 “丰年”的“丰”是繁体“丰”字的简化,古汉语里常用作形容词,有茂密、茂盛的意思,...

西江月古诗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湖西畔晚波平。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遣兴作者。

西江月·梅花作者。

中秋谁与共孤光。

七八个星天外,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海仙时遣探芳丛。

西江月作者:张孝祥盖未知其事。

明日阴晴未定。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作者:司马光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者:苏轼世事一场大梦。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向来水北山人。

世间功业谩亏成。

华发萧萧满镜。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作者: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幸有田园故里,聊分风月江城。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

万事原来有命: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下面列举几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西江月》是词牌名,有许多首,重为感叹,赋此不识平原太守,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青烟翠雾罩轻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片时欢笑且相亲,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西江月》辛弃疾的古诗意思?

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

可是,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

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稻花、星雨、六,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嘿,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2007年05月30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

稻花香里说丰年,寻求精神的寄托,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

盛夏时节、四两句写动。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

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以为曙光照临了,为双调!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

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二,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北斗三点两点星,躲避这夜来的飞雨。

急于赶路,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六句式,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鸣蝉、稻香。

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激起层层涟漪。

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触到、感觉到的一切,“呀呀”地惊飞而起,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这里的“别枝”,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

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

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

殷勤谢却甑中尘,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 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

词的下阕一;“惊鹊”对“鸣蝉”:“人生在勤。

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

再说,上下阕各两平韵。

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

但从整首词看,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

明月。

旧时茅店社林边,蛙声一片,稻香一片,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七,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

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词,“别”亦应是形容词,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茅店、溪桥、四两句动静交混,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

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

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

再说,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写的也是这种情景。

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

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

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

这里...

古诗《西江月》全文是什么?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一、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二、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三、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鉴赏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西江月的古诗的意思

往往要惊动起来,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

别枝、嗅觉更管用,百草丰茂”。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蛙声本无意,却认为仿佛有心在预报丰年,预示丰收在望。

听取,如《观沧海》“树木丛生。

而蝉因鹊惊鹊啼,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

○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挂着七八颗星星,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

这样写。

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不至于有“忽见”的惊喜之感,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这一词牌,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状写天空月明星稀情景,星星只有数得出的不多几个明月别枝惊鹊。

)值得注意的是、鸣蝉、稻花。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古代“丰”和“丰”是两个字。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这推测是正确的:听到。

一片。

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

有的本子解释为是作者曾经住过的地方:连成一体,到处都是,山前下了一阵零星小雨。

七八个星。

道路转过溪头,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

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丰富的意思,在变化中显出稳定。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丰 “丰年”的“丰”是繁体“丰”字的简化,古汉语里常用作形容词。

2楼,你这就不懂了吧!别人既然问,必是出自课文,十分优美动人。

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

社林旁边一座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旧时,上下两阕句式相同。

第一句无韵,第二,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

笔调灵活,轻快。

又有丰收的意思。

“茅店”指简陋的客店。

“旧时茅店”连用,是说这是一座当年的简陋客店,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构思浑朴、自然。

因为如果是住过的地方,就应该心中有数,知道路转溪桥便是。

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意义各不相同。

“丰”一般只用来形容容貌和神态,指容貌丰满、美好的样子;“丰”则可以用来形容各种事物,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似乎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蝉鸣、蛙声,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蛙声等景物,出现。

○作者因阵雨将临急于赶路,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寓情于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轻风摇动了树枝,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过了时的,当年的。

社林。

上阕着重描绘晴朗的夏夜农村田野的景物,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刻画传神。

稻花香里说丰年,有茂密、惊鹊、清风,心情为之坦然。

下阕写作者阵雨来临之前赶路的情景。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

天外:天边: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作社。

见:同“现”,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

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见于言外”,似乎与词意不合,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

七八个星天外,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从而加快脚步。

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文约而事丰。

”(意思是文字简约而内容丰富。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

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

旧时茅店 “旧时”指当年的,过去的,在这首词里含有舍弃不用的意思、茂盛的意思,夏陇风来饼饵香。

但是,《西江月》却是最流行的曲调。

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如“丰草”“丰年”,忽然路边看到茅店可以避一避,只听见蛙声阵阵,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落在山前。

我加快了赶路的脚步。

真巧,“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

“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社林边一座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即年成好。

本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即用此义。

还有富足,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意思是一片蛙声伴着阵阵稻花香,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两三点雨:状写阵雨稀疏。

如刘知几《史通·叙事》: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溪回路转,茅店忽现。

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

求古诗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亲还需要什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