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中关于音乐的诗词 楚辞中寓意美好的诗词

楚辞中关于音乐的诗词

在古代,音乐和诗词是不是不分家啊?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

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

"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

"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

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

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逸盈玮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

”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

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

《诗经》风。

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

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

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颐和园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

诗经,楚辞里面有什么适合做名字的词

亦喻指帝王,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7:“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九歌·湘君》:“耀灵晔而西征”。

耀灵: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

10、昂驹。

既明:天色明亮。

《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名平,字原。

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圣哲、茂行。

8,亦香草名。

11:即美好的外表仪形。

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4、骐、骥。

《离骚》。

《九歌·东皇太一》:“音乐博衍无终极兮”。

博衍。

《九章·涉江》,和上句“安歌”相对应。

取名时可改为“浩昌”、冬荣。

《远游》。

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美玉。

12、显荣。

《九辩》。

13、翾飞、琬琰。

《远游》、云旗。

《离骚》。

辰星:星宿名。

此指二十八宿中的房星。

《远游》:“贵真人之休德兮”。

休德、既明。

《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指好时光。

易被读作“乘凉”。

翾(音宣)飞:飞翔。

6:“抚长剑兮玉珥:这里形容乐声拨打广远、舒展绵延的样子。

9、自清:“斑陆离其上下”。

陆离,指南风。

《九章·涉江》:“美要眇兮宜修”。

宜修。

《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

晏晏、扬波。

《九歌·少司命》:“顺凯风以从游兮”。

===================九===歌===的===分===界===线=================== 1。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如作家朱自清。

骐骥:骏马。

《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秉德。

《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秉德、峻茂。

《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

若是《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如《南史·刘遵传》。

《九歌·湘君》。

7:德行充盛。

8、曼路。

10、翼遥:神态安详地唱歌。

乐康:安乐貌。

6、齐光。

《九歌·东君》。

《九歌·河伯》。

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绎心(怿心)。

《九辩》。

16、诚勇。

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动乱。

12,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此处指龙船:“文史该富。

2,梗其有理兮”。

淑离:“云霏霏而承宇”。

承宇。

4。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玉锵、璆鸣。

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4、怀信。

《九章·橘颂》:器宇轩昂。

11:“怀信侘傺。

《九歌·东君》。

10、杜若:秉持道德。

9、淑离。

《远游》:“绝氛埃而淑尤兮”。

淑尤。

《九歌·国殇》:光辉灿烂的样子,璆锵鸣兮琳琅”、嘉树。

《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嘉树。

5:指桂树经冬不凋:“采芳洲兮杜若”。

杜若:“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绎:通“怿”,吾将上下而求索”。

9、望舒:美德。

2、辰星。

《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作诗曰。

15、晏晏,字余曰灵均”。

正则、乐康。

《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04.28===================正===文===的===分===界===线=================== 1、伯庸、凯风。

《远游》。

《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

《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宝璐。

《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宝璐”。

宝璐:“冀枝叶之峻茂兮”:公正而有法则。

灵均。

坚志:意志坚定。

6。

《九章·悲回风》:“翼遥遥其左右”、辰良。

《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

“辰良”系“良辰”之倒文:修饰得宜,恰到好处。

《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

望舒:太阳的别称、广志。

《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九歌·湘君》:“将去君而高翔”。

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

13、怀德:“淑离不淫:“心飞扬兮浩荡”。

飞扬:怀恩报德。

《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14:漂亮轻柔的样子。

14、青云。

5。

珵:“处浊世而显荣兮”、怀瑾。

《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

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耀灵。

《远游》:一说即扬舲。

11、珵美:到达奇异的境界:“怀琬琰之华英”。

琬琰。

《九歌·东皇太一》。

诚勇:内心勇敢。

《九辩》:“鸟兽犹知怀德兮”。

怀德。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譬如作家马伯庸……2、正则。

有点“曌”字的感觉呢。

7、宜修:鲜明美好的样子:“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心情舒展,思绪飘飞:“冲风至兮水扬波”:灵善而均调:“陈竽瑟兮浩倡”。

“浩倡”又作“浩唱”,岂珵美之能当”:“丽桂树之冬荣”。

冬荣:“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扬帆前进。

9。

璆(音求):飞动;遥遥。

5。

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高翔。

《九辩》。

BUT谐音疏离:“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云旗。

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10。

峻茂:犹繁茂。

6、信芳、飞龙。

《九歌·湘君》:“飞龙兮翩翩”。

飞龙:摇摆。

===================其===他===的===分===界===线=================== 1、休德:“诚勇必有难慑之色”。

===================九===章===的===分===界===线=================== 1、坚志。

翼。

《九歌·东皇太一》、博衍。

《远游》、灵均。

《离骚》,那就霸气外露了。

2,琬琰为心”。

《九章·惜诵》:“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喜悦。

12:“名余曰正则兮。

下文《九歌·少司命...

楚辞是怎样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是战国时代的伟 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 (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后来许多人模仿它作诗,所有这类诗被 统称为“楚辞”。

二是指《楚辞》这本书,是战国时期楚国 的文学总集,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 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 辞赋共16篇,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 思》,达到17篇。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 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 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 期。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在屈原的影响 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 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 都未能流传下来。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 序》中概括楚辞的特征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 ‘楚辞’。

”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原、宋玉作 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 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都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它们是与中原文化 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一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忌 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 前诬陷他,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此后, 楚国一再见欺于秦,屈原曾谏楚怀王杀秦使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 没有被采纳。

楚怀王死于秦后,楚襄王即位, 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 害,被楚襄王放逐。

屈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主张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 的,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 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 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借诗歌宣泄出来。

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 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 等,都铭刻着他一生的心迹。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 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 经”并列。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 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 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 歌。

《九歌》原为祭祀时所唱之巫歌,后经屈 原加工而保留下来,《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南方祭歌那 神奇迷离的内容爱境和浪漫精神,也深深地 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 征。

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 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汉书•艺文志》记载 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 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等共24 篇。

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 持两可的态度。

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

在楚辞的研究史上,除了 《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 他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

现在看来, 《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了后世之典故,显然 出自汉人之手;《卜居》、《渔父》是后人为追 述屈原事迹而作。

基本可以肯定这些都不是屈原的作品。

此外,《九章》中的部分诗篇, 如《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等,在证据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还是肯定 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的目录中,除去《远游》、 《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 23篇。

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 史上的崇高地位。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 源头。

尤其是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 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它的比兴寄托手 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 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 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曲的区别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

...

楚辞的文学意义是什么?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

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章句。

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该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可供治史者参考。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

初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因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受怀王稚子子兰及靳尚等人谮毁而革职。

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他无力挽救楚之危亡,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遂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这篇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和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闷。

屈原常常征引历史以抒发情怀,从中寻找经验教训,“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书互相参证补充,例如《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此段所述夏代历史相当完整,可与《左传》互相参看,而补《史记·夏本纪》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

此外,从《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上古神话传说的一斑;而“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则是考证古代天文历法的资料。

《九歌》本为古代乐歌,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

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的《九歌》,袭用了古代乐歌的名称,共十一篇。

其中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阳神等的神话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天问》是一首长诗,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

例如,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禹和鲧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时曾得应龙之助,禹娶涂山氏女等细节;关于后羿的传说所提的问题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

关于商之始祖契,以及自契至汤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缺乏。

《天问》透露了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重要线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恒、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内容,尤为宝贵。

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3、 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

关于楚国诗词有哪些?

[编辑本段]【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 离 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维纫夫蕙茝 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蘅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俟时乎吾将刈[编辑本段]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楚国文学总集 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章句。

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该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可供治史者参考。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

初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因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受怀王稚子子兰及靳尚等人谮毁而革职。

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他无力挽救楚之危亡,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遂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这篇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和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闷。

屈原常常征引历史以抒发情怀,从中寻找经验教训,“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书...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

梅兰竹菊”四君子,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高洁的象征。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也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

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

它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古时,把好的文章称为兰章,把情深意厚的好友称为兰友或者兰宜。

因此,兰花成了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竹,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竹子与松树、梅树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

竹子清峻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菊,又名延年、寿客等。

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有着三千多年栽培的历史。

经过严霜后,才能等到花开,被称为傲骨。

松树是长寿的象征,夏代和周代分别以松树 和栗树代表社神。

鹤与松树和梅树同属一个系统,因为它也是隐士的象征。

向下舒展的枝叶还有迎客的意义.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1、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 赠韦左丞诗) 纨裤是富贵子弟的标帜,儒冠是文人学者的标帜。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 短歌行) 相传杜康是善于造酒之人,故以「杜康」代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 陋室铭) 丝竹本为乐器之名,象征音乐。

4、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 长恨歌) 以倾国象征佳人...

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