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诗词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为什么读诗词

我们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 论文

林语堂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

那些璀璨夺目的诗歌留存千年,构筑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情感。

如今,身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也许人们再也不能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此时,古典诗词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本期“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上,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通过生动的例子解读古典诗词的现代魅力。

一切真的古典文学都是现代的文学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是古典诗词的现代魅力,可能有朋友会问,古典诗词是传统的文学,传统的文学跟现代人有关系吗?有作用吗?有魅力吗?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个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的话“一切真的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我现在把他这句话稍微做一点延伸,我觉得“一切真的古典文学都是现代的文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代文学家所面临、所描写、所表达的许多问题,今天仍然存在,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要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古典诗词的普世价值之所在。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我们是相通的,古典诗词的现代魅力有两重含义,一个从客观上来讲,古典诗词当中确实有许多和我们现代相通的地方。

第二,从主观上来讲,我们读古典诗词应该具备一副现代的眼光。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我认为最普遍的,或者说最严峻的问题应该是两点:第一,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第二,道德水平严重下降。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天天都在讲和谐,其实和谐有两个基本的含义,第一,要建立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二,要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恰好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两个最基本的主题。

请客吃饭中看出古今不同 孟浩然的好作品很多,我们今天选的是一首和自然、和人的关系比较和谐的作品《过故人庄》,我先给大家读一遍: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诗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比较平淡,他不用什么典故,也不去雕琢字句。

但意蕴是很深厚的,所谓语淡意不薄。

第一句讲请客的食物。

吃的是鸡和黍,那个时候的鸡是走地鸡,黍也是自己家种的。

故人等鸡长大了,黍成熟了,就请好朋友孟浩然过来,用的都是健康食品、放心食品。

而且我们在座的朋友,应该说多少人在广州的郊区都有熟人吧,都有朋友吧,都有故人吧,等他们家的桂圆熟了,等他们家的鸡长大了,有没有邀请你去?没有吧。

这就说明你们的关系还没有像孟浩然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

用自己养的鸡,用自己种的黍来招待自己的好朋友,这一点不一定是我们现代的人能够比得上的。

现在大城市的人有几个人是把朋友请到自己家里来吃?一般都是在餐馆里面吃,在餐馆里面吃大概有几个意义,第一个是懒得做,第二个是显摆一下。

第三,不是贴心的朋友我不想把你带到家里,不想让你知道得太多。

所以,这个关系就隔得很远。

古代人是在家里吃的,而且是面对打谷场和菜园子吃,这就是没有把他当外人。

再一个,吃饭的时候说什么?“把酒话桑麻”,乡亲们在一起没有别的话,杂言就是乱七八糟的话,他说“把酒话桑麻”,也不谈国家大事,因为国家大事的话题太重大了,一个农民承受不了。

不像我们现在一个人到了农村去了喜欢跟人家谈国家大事,喜欢谈奥巴马,这些就不是很恰当。

最后,吃完了之后下一次还来不来?这个很重要,如果这次宴会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话他就不会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次的宴会纯粹是朋友之间的叙旧,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也是我们很难做到的。

为什么我们研究请客没有古代人那样爽快呢?因为我们现在请客吃饭难免有功利目的。

我们可能会说我的儿子今年大四了,您不是认识王维、认识朝宗吗?您能不能给他在荆州找一个位置?所以说,他们没有这么多世俗的考虑。

古典诗词帮助人们回归“原生态” 中国人认为文学是与天地并生的,刘勰的《文心雕龙》讲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人有七情六欲,由于受到自然界这种物的感动,他才开始写作,这种过程十分自然。

所以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这里面的“物”就是自然,诗歌就是人和自然的有机融合,人的情感的有机融合。

所以叫“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古代的这些作品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就不一样。

现代工业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了自然的原生态。

现在自然环境已大多为人工所取代,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诸多角度来看,我们所体验和理解的世界已经被人类加工处理过了,再也不是直接或者本源的了,而是间接的。

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

水泥地覆盖了一切原本可以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生物,建筑物遮住了自然美景,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

读古诗词为什么很享受?

余观之,读古诗词有五美:一:音律之美:古之诗词平仄、对仗、韵尾之间,皆有一股流畅的音律之美;二:意境之美:读古诗词,除了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景意境之外,更可从诗词中体味出千般滋味,故有一百个人读诗,有一百种意境的说法;三:留香之美:古之诗词,朗朗上口,读来唇齿留香,一句好的诗词能让人终生不忘,反复咀嚼;四:明志之美:借诗词以咏志,诗词中常常包含了作者的胸怀志向,当我们看到一篇与自身志向相契合的诗词时,往往能有一种尽抒胸臆的感觉,将我们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的志向抒发得畅快淋漓;五:交会之美:读古诗词,与前人产生精神的共鸣,跨越时空的障碍,使古今往来之人交会到同一片精神的世界中。

自言自话,忘采纳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诗词

. 诗歌和美食一样..,欧洲人喝红酒和咖啡,印度人离不开咖喱,韩国人离不开韩国泡菜..,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做成,给予各个民族的人们不同的文化熏陶,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诗歌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营养”,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就像,俄罗斯人饮伏特加 ...

多读古诗诗词有什么好处?

读诗词的好处:1、掌握字词的用法。

2、丰富知识。

中国诗词往往和作者的经历有紧密联系,所以读诗词可以丰富知识,而且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更可以丰富知识。

3、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了解天外有天,对于健全人格很有帮助。

了解了这些,可以治疗“狂病”。

这种“病”是很多年轻人都有的。

读诗词对理解人生,看待世界都有很大的启迪,能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

人类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转折、矛盾、相思、煎熬,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

从而可以让心态更平和,可以健全自己的人格。

4、智慧诗词之中有丰富的智慧。

比如表达方式,比如见解,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5、美感表达一种感情或见解,到底是直白好还是曲幽好?显然,有时候直白很好,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如果不涉及心机斗争,往往都是直白的。

但是,用诗词表达往往有一种美感,而人都是喜欢美的,所以读诗词多了,肯定会越来越喜欢。

...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

十九世纪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从此上帝的职责也就完成了,人类的主宰者和道德捍卫者倒下,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的丧失和价值的模糊.一个多世纪过去,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一部分人说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在精神世界再次铸造起上帝的形象;一部分人则更加坚信上帝的虚无性,因为他们相信上帝应该是给人类带来训示和福祉的,不以惩戒为主要手段.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殊途同归,都是精神归属的自我寻觅.寻寻觅觅,在科学和物质的飞速发展中,我们冷冷清清,不但没有答案,而且更加困惑.财富、美色、权力、名誉成了我们的毕生追求,为了实现这些我们人为地让它们互相转换.权、钱、色、名似乎成了一条生产线,生产出大批衣着华丽的活尸,活尸心中长满了自欺欺人的虫豸.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灿烂,思想纷呈,自古无上帝的存在,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儒家在“礼、义、仁、智、信”的信条下,主张积极有为地完成天命,实现自我.道家在“无为而无不为”的信条下,主张顺其自然地完成天道、地道、人道,保持精神的高度自由.佛家在“五蕴皆空”的信条下,主张顿悟来对天、人进行认识.当然还有其他流派的思想精粹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都是我国人的精神财富.自西方哲学、思想渗入我国,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也给我们带来过短暂的精神快慰,但同时又置我们于思想混乱、精神枯竭之中.放眼望去,不是荒原就是沙漠,在西方我们已找不到出路,于是我们就有了文化回归的需要.国学渐热,是国人之幸,民族之幸.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中国之土,必需用中华文化之水滋养,这样我国人才能茁壮成长.当然,我们不是一味不加选择的继承,取其精华,重构系统,让活水、洁水流入时代之河,浇灌我们时代的灵魂.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思想文化的载体,以务真、纯美、扬善为核心内容,以精炼、隽永、简洁、声乐为追求形式,构筑了一个个精神家园,供我们休憩和欣赏.我们流留连于自然美景、纷繁生活,或养浩然之气,或成逍遥之游,何其快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学古典诗词的理由——对精神回归的渴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当然古典诗词不是精神回归的唯一途径,但是一条重要途径,它让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能组成一个村落,这里有小桥流水、芭蕉梧桐、青鸟杜鹃、悠悠南山、大江东去、路云和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个类似村落的建立,必将成就一个庞大的精神国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人也许会怀疑精神回归是否要通过古典诗词解决,古典诗词在精神方面的作用有多大.在这里我就这些做如下回答:精神的回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就像精神的异化与分解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一样.精神的重构需要很长的路,不管是从传统找寻还是从现代哲学前沿分析,都要经历艰难险阻,就像我们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一样,我们渴望绿洲的出现,到头来也许看到的不过是海市蜃楼或数棵待枯的老树.但我们只要相信沙漠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战胜自我的过程就是精神呈现的过程,我们将不虚此行.古典诗词就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它不只是有限的文字组成的结构拼图,它更是无数中国人精神的聚集地.它是经过高度提炼、纯化的结晶,我们古老的智慧、深厚的涵养都在里面蕴藏.也许我们在里面待久了会觉得陈旧,还会出现些许审美问题,但我们一旦离开它,又会觉得孤独无依,缺少倾诉的对象和感情的寄托.我说过古典诗词不是精神回归的唯一途径,但是一条重要途径.只要有精神的存在,就会有古典诗词的存在,因为古典诗词是精神的部分载体.数千年中华文化精神积淀出的古典诗词必将在每一位中国人意识里常生常新.我们在“读”的时候得到的只是部分的精神分享,而不是全部.我们部分地了解了内容、意义,但诗人们为什么要那样表达呢?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呢?我们常常会觉得换无可换,这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每移一字一词都可能影响全篇的质量.就词来说同一种感情、思绪换一个词牌也是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需要“写”去解决问题.“写”首先要克服什么问题?就是形式的问题.韵部、平仄、对偶、意象、典故等等都要解决.这些对古代诗人也许简单许多,因为整个音系是他们时代的或稍前的,还有作诗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风尚.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能一下就分清韵部、平仄,我们写古典诗词难度无疑加大了很多.单就韵部字就要耗费我们许久精力,并且我们会疑惑不解.如“东”、“冬”部在诗韵里分开,“青”、“蒸”、“庚”部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干系到古音系和今音系的区别了.词韵里为什么它们又分别同韵部了呢?因为资料的缺失,现代的音韵学家只能就种种问题做假设分析.古人不能复活,我们只能在写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就诗韵和词韵的问题,我想是诗词形式的嬗变造成的,每首词需要更多的韵字,尤其是中调、长调,在诗韵中的划分已不能满足词对韵的需要,为此就合并了一些邻近韵部的字.当然我也是一种假设.)当我们经过一番学习克服了已有形式的障碍后,我们会对古典诗词的语...

如何品读诗词??、

我只说下古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作者的经历,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知苏轼丧妻,就不可知词中之意;性格,如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怜民;背景,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不知李杨之情,安史之乱也是无法尽析的。

其次才是诗词的内容。

诗词都有自己的格式,诗无非古风,七五绝律,词曲则按词曲牌名写作,无论诗词曲总有启、承、转、合四部分。

启:往往写景写人写事,做为开头,是以发启之意,鉴赏时只做了解,稍加解说即可。

承:承上启下,将启时所写的事物联系到下文之中,亦可只做稍解。

转:转而入题,此时才真正扣题,写出诗人想表达的内容。

合:结尾,把前面的启时所述事物和转时所述之意合为一体。

如启时写竹形,承时写竹意,转时写人的高洁,合时再写人如竹。

因此,转合的内容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背景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详加解说,最好能联系到今人今事。

第三要注意诗词行文中有没有暗喻,有没有典故,是否暗扣历史事件,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详加说明。

以上是我本人的意见,不尽之处,望有达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