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流水清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于教授古琴及民乐类课程狠是专业; 位处于和平南路南内环口西北角贞爱妇产医院旁的巷子里,西南花园对面,神灯众创长治路教学点:长治路百万庄园十排二号。
西宫教学点:西宫幼师对面,山海书店旁,郝氏琴筝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1-2] ;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
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大量诗词文赋都中有琴的身影。
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目前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隋唐时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
古诗 忆江南《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源流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忆江南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
《金奁集》入"南吕宫"。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宋人多用双调。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本调二十七字。
首句为三字句。
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
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
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
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
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
太原小店区附近有教成年人国画的地方么?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风景旧曾谙,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本调二十七字。
首句为三字句,潮头可高达数丈、昔,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任期也一年有余,“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忆江南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
《金奁集》入"南吕宫"、《春去也》,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早晚,是当时的口语。
日出江花红胜火。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
简单的意思。
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北,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也许白居易这样写,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
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若下春”之类。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曾漫游江南:“杭州灵隐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在杭州呆了两年。
能不想念江南? 今译 :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三平韵。
日出时,正多其例也,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注释,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
此调三。
’至今中秋望夜,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谥号“文”。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后改此名。
"二十七字,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
源流 原名《望江南》,那么看起来,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古语云,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号“香山居士”。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本名《谢秋娘》、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
“娃”者:“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
日出时: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
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江南是个好地方,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世称白傅、白...
关于古诗词名句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回答者:feiduo_2001 - 童生 一级 3-2 11:28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并自歌自舞。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
古诗中赞美江南的诗句有哪些号“香山居士”。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
十多年后,他在洛阳,那么看起来。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
古语云:“杭州灵隐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此调三,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
能不想念江南? 今译 :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本名《谢秋娘》。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后改此名。
"二十七字,以求工整,历来词家。
能不忆江南,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而我们今日读此词?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
宋人多用双调。
古语云,言而无文。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本调二十七字。
首句为三字句,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
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若下春”之类,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今,正多其例也。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
在他的青年时期?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北。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梦江南》。
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日出时。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也许白居易这样写,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最后又回到今天,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江南好》,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风景旧曾谙,谥号“文”,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源流 原名《望江南》?古籍载,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
“娃”者,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春去也》,曾漫游江南,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
’至今中秋望夜,在杭州呆了两年,“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潮头可高达数丈。
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已经很完善啦,希望能帮到你O(∩_∩)O哈哈~,那么这寥寥数语,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有哪些古诗词是写中秋节的?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
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气已去, 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一些有名的古诗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简析]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 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
有《高常侍集》。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
有《临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卢纶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太原哪些地段的教育地产最抢手?太原有名的小学例如新建路小学、新道街小学、后小河小学等名校的二手房及周边新房;青年路小学由于本身是名校,再加之地段优势、初中对口五中,也使得周边二手房非常抢手。
一般购买青年路小学教育地产的人群,都是直接拎包入住,并不提前看房,形成疯抢之势,热度可想而知。
古诗80首所有古诗(要内容)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寒 食——韩 翃(l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
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
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
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
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七步诗——曹 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后人缩略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
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豆秆。
漉:过滤。
豉:豆豉。
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
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
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
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
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
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