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七人, “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
他们的诗篇反映了社会动荡,体现了 勇于进取的精神。
“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诗、 赋、散文的发展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诗人的主 力军。
“建安七子”的创作各有风貌:孔融诗歌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抒情性 强,艺术上最为成熟,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刘桢诗篇气势高峻,格调苍 凉;陈琳诗作刚劲有力;阮瑀诗作自然畅达;徐干、应场诗赋俱佳,文笔细 腻,体气舒缓,文采飞扬。
“建安七子”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却具有共同的时 代风格,此时代风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言:“观其时文,雅 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古代诗词中建安七子一词的起源是什么?三国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孔融、陈琳、王 粲、徐干、阮瑀、应场和刘桢“斯七子 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 他们七人在东汉建安时以文学才能并称,后人称之建安七子。
唐•韩愈 《荐士》:“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
”金•元好问《别李周卿》其二: “古诗十九首,建安六七子。
”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作的诗歌创作,开创了被后..."建安风骨"的传统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三曹”的诗歌风格有何差异?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曹丕,字子桓,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乱世,曹丕便“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序说道:“余时年五岁。
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
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
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 他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同时也是创立者。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
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依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精心择取曹操诗19首,曹丕诗39首,曹植诗70首,分加题解和注释,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南北朝钟嵘的《诗品》曾评论此三人的水平,并将曹植列为“上品”,极尽誉美之辞,曹丕为中品,曹操则为下品: ●曹植为上品:“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
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 ●曹丕为中品:“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
颇有仲宣之体则。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
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曹操为下品:“魏武帝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 不过到了唐宋以后,对于曹操作品评价普遍提高,认为其诗歌的意境、胸襟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黎东方在评论三国时代文学成就时,只提了曹操、曹植与建安七子,而略过了曹丕。
。
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虽然多数文史学家会把曹植排第一,他却认为应该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
“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
” 展开
魏晋时期的诗词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
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
“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
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
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
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
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
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
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
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
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
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
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
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风格各异,但都情意真切。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
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
《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由于文学意识的渐趋自觉,这一时期出现了探讨文学观念、分析创作过程、批评作家作品的文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
后两部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晋朝有名的诗人和诗词晋代是一个乱世,在文学上往往与魏朝同说.最著名的是"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著名的诗人有:陈琳《饮马长城窟》 王粲《七哀诗》和《登楼赋》 阮籍 《咏怀诗》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左思《咏史》(注:他构思10年,成《三都赋》,一时竟相传,有“洛阳纸贵”之誉) 葛洪《西京杂记》 陶渊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有田园诗人之称)《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桃花源记》 谢灵运(我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登池上楼》。
...
古代诗词的发展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
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 “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长...
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1007-1072)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诗词都有哪些风格流派“古典诗词流派分类”有以下:1.王孟山水诗派2.陶谢田园派3.岑高边塞诗派4.公安竟陵诗派5.汉魏六朝诗派6.江西诗派7.桐城诗派8.虞山诗派9.建安七子10.永嘉四灵11.怪诞诗派12.婉约派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
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请告诉中国古代最有名气的10首诗词其实每个人心中的10大名诗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诗词赏析的风格不同,但是我可以肯定,只要是喜欢古诗的,李白 陆游 白居易 杜甫等人的诗占的比例一定会多一点,说到词,那么苏轼和辛弃疾还有李清照的比例也会不少!因为我们是从小念着这些古人的作品张大的,所以整天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这些人的作品在我们心里占据着主导地位,当然,其他人的也有,比如建安7子的诗也是很有渲染力!1.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3.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6.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