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武汉三镇之一,荆楚之地,是长江上的水路要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小时候曾听父亲讲过,在保路运动时期,爷爷曾是参与过推翻清王朝的众人之一,而当时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序章,就是那次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所以勉强说来。我和这个城市,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渊源,尽管这是我第一次来。
当船在武昌靠岸的时候,眼前那座巨大的桥,让我看了神往不已。据说这座桥落成的时候,毛主席曾经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在登岸之前,那个和我同船舱、一直在睡觉的中年男人也开始收拾东西,所以我得知,他也是在这里上岸。于是出于保险起见。我和向他稍微打听了一下本地革命斗争情况。
这个中年男人正是武汉本地人,他告诉我,现在的武汉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其实分别也被大大小小的冲突笼罩着,只不过这些冲突的背后,依旧是两大派别。这种派别的形式,几乎和重庆当初的“一五”跟“反到底”如出一辙。而在武汉,被称之为“百万雄师”和“工总”一派是人数占优的拥军派,一派是思想激进的保皇派,和重庆一样,他们的共同宗旨,都是在保卫领袖。
中年男人告诉我,自己常年在武汉和重庆之间往返,这些阵仗其实都见过,只是没想到武汉的形式会更加严峻和敏感,毕竟前几年革命之初的时候,还差点发生了劫持领导人的恶性事件,所以这件事后来虽然得到了平复,却让更多的人越来越无法无天。
下船之前,中年男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兄弟,这兵荒马乱的,如果不是非走不可,还是好好待在家里。如果必须要走,也诸多小心呀。说完在我的肩膀上连续拍了三下,当做是告诫,还有告别。
所以我从下船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提防着,时刻告诉自己,我只是来找师父的,千万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由于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此刻带着这么多行李去找人,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我按照莫郎中提供的地址。先找了个本地人问了一下。由于我登陆在武昌,而给我的地址却是在汉口,这意味着我需要先渡过长江去到汉阳,再从汉阳渡过汉江才能够去到汉口。因为在当下的时间点,直接渡江去汉口我需要步行到另外一个码头才能找到船。并且这个时候,船已经停运了。
所以我打算先找地方住宿一晚,吃点东西,明天一早再动身去寻找。
顺着码头一路向上,在靠近江边的蜿蜒小道上,找了一个门头上有红五星的招待所。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不允许私人经商的,当然我指的是那种稍微大点的类似杂货店一类的,私人的小摊贩,只要不是那种预估到可以赚很多钱的。一般还是比较宽容。否则就成了走资派,是扯了社会主义的大腿。于是绝大多数旅店、招待所,都是有政府或者军队直属制度下开设的。招待所的房间卫生情况堪忧,只不过对于我这样暂住一晚的旅人来说,倒也不必计较那么多了。
开好房间,放下东西,我就开始在周围觅食。武汉的政治环境虽然听上去比重庆要严峻很多,但在老百姓当中,却似乎受到的影响和损毁并不严重。街上的人不算多,临街的很多住户也都在门窗上钉上了木板或者蒙上了棉被,可是整体来说,还算安宁,我既没有听见枪炮大作的声音,也没有看到有人满街抓捕批斗。于是我在夜色降临的时候,走在那条蜿蜒的街道上。在距离招待所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家供销社食堂。
因为靠近码头的关系,即便是街道上有些冷清,但是食堂里还是人声攒动。在船上摇晃了几天,每天都只能靠盒饭充饥,我也的确需要吃点好的才行。虽然并非富贵人,但这些年积攒的钱和票,其实已经足够我非常滋润地挥霍了。可是这个念头在我看到“武昌鱼”的价目表时,却退缩了。
于是那一晚胡乱炒了几个菜一个汤,就回了招待所早早的睡下了。
次日一早,我一边打听一边寻路,大概在中午饭的时候,就到了汉口最热闹的街道。这里的有些房子和周围的不同,它们很多都是西洋风格的建筑。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汉口在当年晚清腐败的时候。曾经跟重庆一样,是一个开埠的城市,有好几个国家都在这里设立了租界。那种完全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建筑风格让我给了我一种看稀奇的感觉,可是我没时间多做逗留,心里告诉自己。先忙正事,等找到了师父,我再抽几天时间好好在这里游览一下就行了。
莫郎中给我的地址,却是远离繁华街道的背街小巷,与所有城市一样的是,在繁华的背后,总是会有一些看上去恨穷苦的百姓聚集地。那些人就是所的市井,而对于我这样原本就是市井之徒的人来说,在这样的小巷子里穿行,似乎更加恰如其分。
按照门牌号。我很快就打听到了那位秦老前辈的住处。在一条小巷子的中段部位,我站在他家门口,左右都能够看透整条小巷。而这条小巷子的两边,都是一些和这座房子看上去差不多的小平房,并且一家挨着一家,相当紧凑。路面是用条石铺成的,横向大约只有四五步的距离,所以这条巷子是肯定不能通车的,但自行车却时不时从我背后穿过,看着车上那些人,应该是赶时间抄近路的家伙。
漆成了墨绿色的单开木门紧紧关闭着。门边有一扇小窗户,窗户上的玻璃也被漆成了墨绿色。所以我无法看到屋里到底是什么情况,甚至不清楚这屋子里有没有开灯。紧缩的门前,是一个大约两寸高的垫脚石,也许是因为本地民居的特有风格,将屋基垫高一点,以便防潮。垫脚石的两边,放着一些盆栽,可是几乎都死光了,除了一株仙人掌和一盆万年青。
这是一栋恐高大约只有两米左右的小平房。屋顶甚至都不是铺的烧制瓦,而是波浪状,一大块一大块拼凑而成的石棉瓦。由于秦老前辈听说是个性格乖张行踪诡秘的人,我在敲门之前曾预想过好多种打招呼的方式,加上他的地址是莫郎中这个老江湖提供给我的。相对于许多这个行业里的前辈来说,我算是走了捷径,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他住的地方,可我总觉得这一切来得有些太简单,于是怀着忐忑。我开始敲打他的家门。
每次敲门叩击三下,接连敲了十多次,依旧没有人来开门。也不知道是不愿见客,还是不在家。看了看门窗上积攒的灰尘,也似乎不像是久不住人的样子。于是我心想,大概是出门办事去了,没准晚上就回来了。
于是我在距离秦老前辈家不远的地方再次找了个地方住宿,毕竟我相信即便是他在家,也没有任何理由留我住在他家。在房间里糊里糊涂地混到了晚上,我又再一次前去拜访。因为夜色降临,家家户户有没有开灯隔着窗户和门缝就能够知道,可是秦老前辈的家里,依旧感觉一片漆黑,似乎还是不在家。
我有些扫兴,来了这个城市已经两天,除了吃了些本地的菜肴,睡了一晚到处都是跳蚤的床之外,我别的事情什么都没能够干成。但是我没有死心,心想谁还没个事呢,兴许忙到太晚来不及回家,也许明天就回来了。
于是就这样,我在那家招待所里,连续住了三天,每天早中晚都来敲一次门,却始终无人应门。我开始有些焦躁了,并且不知道这样的等待究竟还会持续多长时间。所以在第三天的晚上,我写了一张纸条,上边写了我的名字和我师父的名字,以及我暂住的地方,用恳请的语气告诉秦老前辈,希望他看到纸条后,即便不来找我,也给我留个讯。
可是大晚上的,在人家的房门处想要找个缝隙把那张纸条夹住,这个举动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像个贼。果然在我正在到处寻找缝隙的时候,背后传来一个中年女人的声音
“小鸭子,你偷偷摸摸的在干什么?”
湖北的方言和四川的方言比较接近,都属于西南官话,可是湖北话语速更快,音调的扬抑也似乎比川话要夸张了点,有点像在唱歌,和川话那种懒洋洋的感觉还是特别不同,不过我完全能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只是我不太明白,她为什么要叫我鸭子。
在黑暗中被人这么突如其来的一问,还是有些让人受惊吓的。于是我赶紧转身,黑暗中看到一个不高的中年妇女的身影,正站在我不远处,一脸狐疑地看着我。
于是我赶紧解释道,大妈您误会了,我是来这里找人的,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所以就留个字条罢了。大妈却说,没找到?这屋里的人天天都在,怎么会没找到?
我一听,奇了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