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断翅蝴蝶,也要飞过沧海

  安意如走进咖啡馆,所有的目光都自然而然地落在她身上。她是美的,目如秋水,嘴角衔着微微的笑意,妆容精致,一头光亮的长发直直披肩。只是更多的目光关注的是她的动作。她拄着双拐,虽然并不会跌倒,步子却费力得让人揪心。

  她知道大家看着她,依然坦然去柜台点咖啡,像闯进糖果店的小孩一样犹豫着哪种点心更美味。然后落座,把拐杖靠在一边。让人觉得,仿佛不完美的让人怜惜叹惋的,只是她的拐杖而已。

  人生,会有另一种可能

  1984年,安意如出生在安徽宣城。由于早产缺氧,安意如患上了脑瘫,到了周岁时,别的孩子能爬能站了,她却连坐都坐不稳。医生明确告诉父母:这孩子的腿基本上没有治愈的希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机能锻炼来改善。于是,每天早晨安意如起床后,母亲会拿来两块自制的木板,用带子将安意如双膝一边一个绑在板子上,让她在墙角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站到实在坚持不下去时,母亲或者医生就会来给她针灸、理疗、按摩。吃过饭,母亲会推来小三轮车让她骑,以改善运动神经。为了督促,母亲总是拿着一根毛衣针跟着,发现她偷懒,就用针扎她的脚,疼得她哇哇直哭,每天折腾到晚上9点才能睡觉。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很难忍受的,但安意如却一直坚持着。

  有时候,双膝绑着木板站在墙角,透过窗户,看着一抹亮光,从徽州民居的白壁灰瓦马头墙中闪现,把天和凹凸不平的地平线分了开去。然后,天地缝隙间出现一条金黄色光带,金带在缓缓流淌,殷红的太阳很快就从金带背后慢慢出现。

  每当此时,安意如就会忘记双腿的不适,感觉自己的身体在朝阳的光辉中慢慢变得轻盈起来。

  父母没有把安意如送到特殊学校,而是坚持送到普通学校就读。会有一些调皮的孩子总跟在她身后,刺耳地叫她跛子,用夸张的姿态学她走路。虽然感觉不好受,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因为行动不便更因为从小的习惯,当别的孩子在外嬉戏玩闹时,她会把时间留给阅读。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

  中考报志愿前,安意如想了很久,最后报考了中专,学的是当时很热门的财经专业。上中专时,她又报了自考大专文秘,两个专业同时学,忙得不可开交。很多人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卖命,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不愿意在小城过着安稳但内心很挣扎的生活。要走出去,就必须有生存能力,拿到一张好点的文凭,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她相信人生应该有另一种可能,但她也知道,在机会来临前,自己需要蛰伏,需要等待。

  花朵,自在开放

  大专毕业后,安意如在一家私企找了份文秘工作。那家公司离家有半小时,交通不便,每天父亲都要接送她。“有一天风很大,把父亲鬓角的点点白发吹了起来。曾经帅得像陈宝国一样的爸爸,为我老了。”一个月后,安意如终于还是选择了辞职。

  小时候安意如跟着外公长大,外公是旧式文人,读的是私塾,练的是毛笔字,讲故事都是《封神榜》、《西游记》、《七侠五义》、《隋唐演义》,让她读的都是唐诗宋词。辞职后的安意如,开始在闲暇时写作。80后的她,选择的是非常80后的表达地点和表达内容:在新浪的论坛里“灌水”,开帖子分析金庸笔下人物的性格。仅仅是因为喜欢,算得上是漫无心机。

  彼时是2003年,网络正作为文学的全新战场被开辟。在论坛上结交的好友向寻找写手的书商推荐了素未谋面的安意如。安意如写出了青春小说《要定你,言承旭》。作为初出茅庐的写手,她的稿费是—1.6万元整。

  但成就安意如成为“著名80后美女作家”的,当然是古典诗词赏析。

  写古典诗词赏析很偶然。最初,她无意中在网上搜元稹的一句诗:“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哀婉动人的诗句,把安意如煽着了。去寻别人的解读,却发现大多是只言片语,写得好的更少,于是,她就动手把自己的理解写了下来。

  安意如的世界太小了,然而“寂”和“静”却往往契合了品读古典诗词的心境。并非科班出身的安意如,从《诗经》谈到纳兰容若,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谈到翁美玲。她的考据并不严谨,但这种用80后的视角和温婉从容的态度解读诗情的角度,是安意如独特的风格。

  随着“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的走红,新一轮“国学热”走向高潮。安意如的古典诗词赏析,衔接了古典和现代的情感缺口。很快,她在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三本新书《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成为第一位靠解读古典文学出名的青年作家。著名戏曲评论家解玺彰说,如今愿意做这种普及性工作的人很少,“不光一个安意如,有10个安意如,100个安意如最好,她的作品普及受大众欢迎,我觉得意义就在这儿。”

  “当所有的船都行在水上时,

  总有船会相遇”

  在涉嫌抄袭的风波过去之后,这个一夜成名而“内心火焰正盛”的女孩适时地冷静了下来,更坚强也更成熟了。

  她很快拥有了大批拥趸。“大多数是18——24岁的年轻人,女孩子多一些。当然我也遇见过奶奶级的粉丝—有朋友跟我说,把我的书拿回家,奶奶一直霸占着。”因为她的文字,很多人开始疯狂热爱古诗词,热爱纳兰容若。

  可是,安意如自己却并不那么热爱纳兰容若。“他自视过高,受的磨难太少,总是为了不能经天纬地而闷闷不乐,却不知道自己并非这样的人才。不就是工作不对口吗?”

  “我喜欢李白,喜欢苏轼,所以绝对不写他们。如果太喜欢了,我怕自己好的也说好,不好的也看得灿若烟花。”

  她并非没有软肋,甚至会比别人更多,但这个外表羸弱爱穿旗袍的温婉女子,内心强硬,更懂得如何用强硬包裹自己的柔软。

  你想不到,这个似乎行走都困难的女孩,每天的生活有多么世俗和热闹。中午起床,在家门口的咖啡馆处理公务,然后在这个城市的各个笑语喧哗的角落现身,深夜回到家,这才回到她的写作时间。

  夜深人静之时,她扭亮台灯,写下的依然是清丽的文字。2009年,她的新书《观音》出版,这是一本关于元杂剧的赏析类作品。她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生僻冷门的领域,她试图从世俗的故事中寻找被埋没的、更洁净纯真的文化和道德,它们是属于这个民族至为根本的东西。在扉页上她写了这样一句话:“戏写世道人心、人生百态。戏也是音,观音,观世间疾苦,声声入耳,一一在心。”




  下笔之前,她也料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元杂剧知名的有一百多本,还有不知名的无数本,当中有不少题材重复、内容相似的,我将其过滤了。我磨磨蹭蹭地将元杂剧看了又看,在我确定要写十个剧之后,还分析了它跟京剧的传承,顺便把京剧的相关剧目找出来看,这会儿是名正言顺过足戏瘾。”

  与唐诗宋词不同,元杂剧是冷门中的冷门,在网上想找两本详细阐述元杂剧剧情剧目的书都难,更别提什么观点和借鉴了,《观音》对元杂剧的阐释是故事性的,不涉及观点和文献的引证。

  前两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带火了昆曲,2008年岁末的《梅兰芳》又让京剧热再度升温。安意如正在推她的《观音》。她坚持说,这是巧合。“或者说不期而遇,当所有的船都行在水上时,总有船会相遇。也许,当你不刻意去迎合潮流时,潮流反而会因你而来。作家,最重要的是想好自己该写什么东西,如何写好,坚持努力不让读者失望。其他的,不用想太多。”

  不仅仅是千山万水,而我在路上

  如果时间允许,安意如会在秋天前把大部分事情处理完,这样,秋天到来时,就可以出外旅行了。她很开心写作这个工作给她带来的附加价值—有足够的时间像自己喜欢的李白一样畅游千山万水。每年,安意如都要在旅行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七八个月,她说自己很不习惯一直待在一个地方。

  每次旅行,安意如都是独自一人。这种执著,或许和小时候的经历有着某种关联。从懂事开始,母亲就对她说,我越不放心你,越要让你出去。她知道,父母不想自己变成一只笼中鸟。同时,由于身体的残疾,她自己也对远走高飞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

  因为旅行,残疾的她甚至和户外圈的很多著名人物都是铁杆朋友,他们愿意带着她徒步探险。“我不找事,态度诚恳,什么样的路程,什么样的艰苦,我都能自然接受。”

  其实,她自自然然接受的,不仅是千山万水的旅程。


相关阅读